直播期货考试辅导(三支一扶考试辅导直播网)

环球网 期货直播 2022-12-01 0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环球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直播期货考试辅导(三支一扶考试辅导直播网)1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彻底消除。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增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实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完成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不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更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和全球反贫困事业的重大贡献。

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充分展现了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伟大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挂帅、亲自督战,推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归功于全党全社会众志成城、共同努力,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归功于广大干部群众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数百万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亿万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摆脱贫困;归功于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脱贫攻坚政策体系覆盖面广、含金量高,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完备、上下贯通,脱贫攻坚工作体系目标明确、执行力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党务必站在践行初心使命、坚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紧迫性,举全党全国之力,统筹安排、强力推进,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彰显党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脱贫地区要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到2035年,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主要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

——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增强脱贫稳定性。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

——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三、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一)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现有帮扶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兜底救助类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合理确定监测标准。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强相关部门、单位数据共享和对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监测准确性,以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结果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聚焦原深度贫困地区、大型特大型安置区,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提升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关爱机制,促进社会融入。

(五)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

四、聚力做好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

(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加快脱贫地区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继续优先支持脱贫县。支持脱贫地区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

(七)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区域劳务品牌,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支持脱贫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延续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八)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谋划建设一批高速公路、客货共线铁路、水利、电力、机场、通信网络等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一部署,支持脱贫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推进脱贫县“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连接,加大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力度。加强脱贫地区农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统筹推进脱贫地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支持脱贫地区电网建设和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实施。

(九)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加强脱贫地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脱贫地区普遍增加公费师范生培养供给,加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优化高血压等主要慢病签约服务,调整完善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继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并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县级医院诊疗能力。加大中央倾斜支持脱贫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力度,继续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条件。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脱贫地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十)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十一)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完善低保家庭收入财产认定方法。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大低保标准制定省级统筹力度。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在计算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服务质量。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

(十二)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继续全额资助农村特困人员,定额资助低保对象,过渡期内逐步调整脱贫人口资助政策。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基础上,大病保险继续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进行倾斜支付。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超常规保障措施。重点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十三)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在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时,对上述困难群体和其他已脱贫人口可保留现行最低缴费档次。强化县乡两级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保障力度。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服务。

(十四)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要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六、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十五)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按照应减尽减原则,在西部地区处于边远或高海拔、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其区域发展能力。支持各地在脱贫县中自主选择一部分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定期监测评估。

(十六)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继续坚持并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在保持现有结对关系基本稳定和加强现有经济联系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结对帮扶关系,将现行一对多、多对一的帮扶办法,调整为原则上一个东部地区省份帮扶一个西部地区省份的长期固定结对帮扶关系。省际间要做好帮扶关系的衔接,防止出现工作断档、力量弱化。中部地区不再实施省际间结对帮扶。优化协作帮扶方式,在继续给予资金支持、援建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推进产业梯度转移,鼓励东西部共建产业园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等行业对口支援原则上纳入新的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继续坚持定点帮扶机制,适当予以调整优化,安排有能力的部门、单位和企业承担更多责任。军队持续推进定点帮扶工作,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巩固提升帮扶成效。继续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定期对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成效进行考核评价。

七、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

(十七)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过渡期内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和财力状况,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保留并调整优化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聚焦支持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适当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各地要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统筹地方可支配财力,支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融资资金偿还。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通过现有资金支出渠道支持。过渡期前3年脱贫县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此后调整至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其他地区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确保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落实到项目,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现有财政相关转移支付继续倾斜支持脱贫地区。对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在调整优化基础上继续实施。过渡期内延续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十八)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继续发挥再贷款作用,现有再贷款帮扶政策在展期期间保持不变。进一步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对有较大贷款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鼓励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加大对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探索农产品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联动。

(十九)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按照应保尽保原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过渡期内专项安排脱贫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指标不得挪用;原深度贫困地区计划指标不足的,由所在省份协调解决。过渡期内,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交易政策;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框架下,对现行政策进行调整完善,继续开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

(二十)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岗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优先满足脱贫地区对高素质教师的补充需求。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继续实施重点高校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全科医生特岗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优先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探索“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的新机制。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层流动。

八、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十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十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要及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持续加强脱贫村党组织建设,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二十三)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纳入“十四五”规划。将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十四五”相关规划。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

(二十四)做好考核机制衔接。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脱贫地区开展乡村振兴考核时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做好衔接,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乘势而上、埋头苦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直播期货考试辅导(三支一扶考试辅导直播网)2

五年春耕时节的乡村“数”读,19篇《瞭望》专题稿件,既带着“春”的感性气息,又兼有“数”的理性思维。稿件获得了广泛转载,有的引起了高层关注,有的权威部门向我们索要核心数据,有的媒体向我们学习如何自主开展大数据调研

“数”读乡村系列,开启了新华社记者以数据辅助调研的创新尝试,通过自主开展样本调查进而进行数据定量分析,并据此对经济社会现象做出定性判断,我们和《瞭望》共同探索构建大数据调研新体系

文 | 新华社安徽分社社长 刘菁

四十年,它始终挺立船头,前瞻世界政经发展走势;

四十年,它总是站高望远,洞察中国改革开放风向。

从1981年的《中南海纪事》,到2021年的《治国理政纪事》,它打开了高端时政深度报道的权威窗口,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风向标。

时代瞭望台,《瞭望》也。

瞭望者,以何瞭望,何以瞭望?

感谢《瞭望》,在赋予我们瞭望全球的格局视野胸怀时,也以时政大刊的姿态,给我们提供了智库调研创新的瞭望台,让我们不断思索且不懈实践以何瞭望、何以瞭望。

在《瞭望》的支持和指导下,从2016年至2020年,连续五年,我和同事以“实地调研+自主建立样本库进行数据挖掘+定量定性分析+数据可视化新闻呈现”的形式,每年春耕时节开展一次“数”读乡村的《瞭望》专题调研。

五年来,“数”读乡村从一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以五百农民为样本分析,发展到逐步形成一套成熟的实施方案,最多时对三千多农民分类开展样本调查、获取八万多条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图谱”,呈现出更加精准的乡村画像,为“数”读乡村提供了定量分析的可靠来源,为定性研判奠定了科学基础。

感谢《瞭望》,给了“数”读乡村“春的舞台”。五年中,《瞭望》刊发了五组19篇“数”读乡村稿件,数据图表83幅,在“数”读中触摸乡村实情、解剖乡村现状、观察乡村未来。

调查研究是新华社履行耳目职责、提供智库决策参考的重要手段。传统调研更多是望闻问切式的一线观察访谈。解剖麻雀是记者的特长,但自主开展样本调查进而进行数据定量分析,并据此对经济社会现象做出定性判断,以数据辅助调研的方式运用并不多。

我们在日常采访中强烈地感到,新时期调研需要丰富的大数据支撑、精准的大数据分析,以及可视化的数据表现。大数据辅佐调研,是数据化时代的调研新手段、新形式。建立在一定数据量上的“数”读,与实地深入调研的“眼”见相结合,可以提升定性研判的精准度。

现实情况是,许多权威数据掌握在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信息服务商、各类渠道商手里,能提供给媒体调研使用的多是加工后的第二手第三手数据。一些智库单位、市场化民调公司早已开始自主采集数据,拥有独立的样本资源库和丰富的数据资源。新闻媒体面临自主采集数据的渠道手段不足、熟练掌握数据分析软件的专业人员不足等困难。

2016年,我和江西分社的同事郭远明、高皓亮、秦宏等聚焦“三农”课题,在延续田间地头实地调研的同时,开始尝试通过建立自己的农民数据库样本、发放样本调查问卷来获取一手的“三农”“定量”数据,自主开展大数据挖掘分析,最终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实现课题定量分析后的“定性”研判。

摸索之初,困难重重,但对数据辅助定量定性分析的探索热情、《瞭望》对“数”读调研的“期货”订单,鼓励着我们向前。

2016年,我们尝试着建立了第一批554位种植规模50亩以上的职业农民样本调查库。聚焦“新农民如何升级”主题,我们一边进行实地访谈,一边对五百多位职业农民展开了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样本农民中30~50岁、初中以上学历的农民占比均接近六成,30岁以下较高学历的新生代职业农民正在崛起。半数职业农民的种植规模在50~100亩之间,规模化程度还不是很高,但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已占四成。相比父辈,年轻一代新农民更青睐500亩以上较大生产规模,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农场、公司化、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组织,新生代农民获得的单位收益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经过大数据定量定性分析,我们采写了《新农民如何升级》《种粮大户面临“职业危机”》《职业农民呈“代际增强”趋势》《规模化经营存在四大瓶颈》《一位“明星农民”的职业浮沉警示》等一组五篇稿件,开启了在《瞭望》刊发“数”读乡村的序幕。

数据定量分析并不是取代典型麻雀解剖。在这次的调研中,我们就抓住了一个典型,曾经营6万亩规模、年营业额超亿元的职业农民,因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身负上亿元债务而濒临破产,我们以《一位“明星农民”的职业浮沉警示》为题,揭示了处于转型升级发展时期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理念、风险防范、专业管理、个人素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

第一轮《瞭望》“数”读乡村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也坚定了团队记者们沿着大数据定量+定性调研的信心。2017年开春,“三农”新事吸引我们将目光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数”读乡村团队在上一年建立的样本库基础上,将样本扩大到对江西14个粮食主产县(市、区)的873名规模种粮户。我们发现,多数种粮户对国家粮食托市收储政策依赖仍较强,对接市场能力不足。问卷数据显示,2016年样本农民粮食生产亩均利润率在10%以上的,按50~100亩、101~300亩、301~500亩、501~1000亩、1001~5000亩等五类种植规模区分,呈“A”型分布,亩均生产利润成为市场检验适度规模经营的“试金石”。延续上一年对“明星农民”经营破产的关注,我们将借贷风险作为此次数据调研的一项内容。数据表明,超七成种粮户借贷经营,规模种粮步入借贷经营时代,超大规模经营系统性风险上升值得警惕。我们根据调研和大数据分析,采写了第二组《瞭望》“数”读乡村稿件,包括《农业供给侧改革田间一线观察》《警惕超大规模经营系统性风险上升》等。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初,“数”读团队将数据调研聚焦在“透视乡村振兴一线农情”方向。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之路怎么走,农民最有发言权。我们在蹲点调研之前,选取江西16个县(市、区)的近两千名农民开展了问卷调查。透过1684份有效问卷的数据,直观形象地反映了人、地、钱这三个乡村振兴关键要素的新动向,比如1684位农民目前及未来对乡村的“去”“留”“返”选择等。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让“沉睡”的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透过问卷数据,也可以看到农民对土地等生产要素作为乡村振兴重要资产有效流动的期望和担忧。52%的受访农民担心参与经济组织时自己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定价不合理,这是农民的真诉求。

这一年,《瞭望》刊发了一组五篇“数”读乡村稿件:《透视乡村振兴一线农情》《1684个农民样本的乡村振兴选择》《求解乡村振兴不等式》《新“三下乡”推进乡村振兴》《篁岭和丫山的乡村振兴对话》等。最后这一篇,也是定量定性分析中的典型解剖。我们采取两村对话方式将蹲点的两个典型村进行了对比,提示乡村振兴不是原住村民消失的振兴,而是村民宜居兴业的振兴;和村民割裂,意味着古村没有了灵魂,也失去了乡村原本的味道。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调研的需要,数据调研的手段方式都在不断与时俱进中。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我们再次将“数”读乡村聚焦乡村振兴大主题。我们联合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南昌调查队,按照统计部门专业的样本确定方式,选取了江西16个县(市、区)、100个村的2000名在家务农农民、1378名外出务工农民以及100名村党支部书记开展问卷调查。其中的变化,不仅仅是样本数据比最初一年扩大了近六倍,而且细分了样本对象,分三类涉农人群分别设置问卷开展样本调查。问卷收发的手段上也有了变化,对1378名在外务工农民,我们通过村级微信群进行线上问卷调查。

3478份有效问卷,形成了8.6万余条数据信息,通过各种交叉分析,运用大数据“图谱”,呈现了更加精准的乡村画像。这一次,《瞭望》刊发了《振兴新脉动》《“数”读乡村新财源》《三千农民的乡村愿景》《农村变革涌现三支生力军》《一个村庄的反向融合之路》等一组五篇“数”读乡村。通过比对两年乡村振兴主题样本调查数据,我们发现,选择在乡村生活创业的农民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八成以上务工农民有意愿返乡发展。本土农民创业者,带着完整产业链下沉农村农业市场经营主体,伴随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形成的农业工人群体,都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重要力量。

到安徽工作后,我仍然割舍不下对“数”读乡村的记挂和再探索再实践。2020年开春,防疫形势仍然严峻,疫情防控要求下样本调查工作难度加大,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给了我们有力的样本调查协助。疫情对全年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我们调研的目的。我和新同事王圣志、姜刚、程士华以2020年这一特殊年份种田养猪能不能赚钱为方向,分种田、养猪两类问卷对790户农户进行了数据调查,看看疫情对江淮粮食生产和刚从非洲猪瘟疫情中慢慢恢复的生猪养殖业有什么直接、间接影响。样本数据表明,对粮食生产形势,50.45%的农户认为疫情略有影响;关于疫情对用工的影响,17.06%的农户反映影响大,41.47%的农户认为略微有影响。在生猪养殖方面,37.8%的养殖户计划当年扩大规模;25.8%的养猪户预计当年经营收入与上年持平。结合我们深入几个粮食生产和生猪养殖大县的实地采访,我们采写了《哪些因素影响农民种粮意愿》《生猪养殖到底能不能赚钱》一组两篇稿件在《瞭望》刊发。

五年春耕时节的乡村“数”读,19篇《瞭望》专题稿件,既带着“春”的感性气息,又兼有“数”的理性思维。稿件获得了广泛转载,有的引起了高层关注,有的权威部门向我们索要核心数据,有的媒体向我们学习如何自主开展大数据调研。

五年回顾,样本调查、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三个关键环节的变化创新,记录了我们团队探索的脚步,承载了我们构建大数据调研新体系、构造数据化调研流程的不断思考和实践。

样本调查包含样本选取和获取数据两方面,重要的一环是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建立在记者对研究课题的政策把握和情况积累基础之上。这对设计问卷的记者自身功力是一种考验,包括对问卷对象和领域的日常观察积累及思考,对当前经济社会生活的整体把握和大局判断。样本的抽取则兼顾代表性和随机性。

分析数据是数据化调研的核心。分析数据既要求有统计学相关知识,更要求熟悉行业实际情况。在“数”读乡村调研中,我们根据研判春耕生产形势所需要的数据,对问卷数据进行多维度交叉分析,从而找到规律和趋势。获得数据和案例只完成了调研的一半,用科学的数据深度挖掘,由“定量”分析提升至“定性”判断,才能够有效实现大数据的“新闻化”。

可视化是数据化调研的表现形式。数字用文字表达比较枯燥,但是通过图画、图表形象化呈现,就变得生动鲜活、易于理解。数据充分可视化,增强了稿件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瞭望》“数”读乡村五组稿件先后采用了83幅数据图表,从最初简单的柱状图,进步到融入动漫元素的图画,以及数据动漫视频。融媒技术的运用让数据可视化呈现有了更大的空间。

从春天里捧出的《瞭望》“数”读乡村,还将在春天继续。

直播期货考试辅导(三支一扶考试辅导直播网)3

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是“小行业、大市场”,是市场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具有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三大功能。我国商品期货交易量已经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期市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机遇期。尤其是今年8月1日起施行的《期货和衍生品法》,充分考虑市场的创新发展趋势,拓展和扩大期货经营机构业务范围和业务规范,给期货公司带来了发展机遇和转型挑战。

如果说,过去期货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经纪业务,期货公司自己在岸上指导客户下水“捞鱼”。那么现在的期货公司,除了主营经纪业务这个传统“现金奶牛”之外,风险管理、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创新业务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尤其是提供“菜单式”风险管理服务,更像一位医生,为实体产业套期保值的痛点提供解决方案。在这一波期货公司向综合衍生品服务商转型浪潮中,永安期货正是佼佼者。

坚守风险控制底线

2021年12月23日,永安期货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截至9月26日,市值为242亿元,居上市期货公司首位。

永安期货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一家国有控股期货公司,总部设在杭州。伴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高速发展,永安期货从杭州走向世界,目前在国内沿海、沿江、沿产业密集区设有44家分支机构,在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设有子公司。

我国期货业大量管理创新都源自永安期货这块“试验田”。1996年,永安期货首家推出“一户一码”交易管理方案、“24小时出金”承诺,后来推广到全行业。1998年率先采用期货电子化交易系统,植入数字基因。2001年首批客户保证金封闭管理试点单位,首家银期转账试点单位……永安期货引领中国期货公司的发展,自身也成长为研究能力强、经营范围广、平台业务全、盈利能力好的行业领军者,主要经营指标稳居全国前列。登陆A股之后,永安期货更是打开了发展空间,逐步向行业领先、独具特色的衍生品投行迈进。

今年以来,一些现货市场爆出多起“一货多单”“有单无货”等风险事件,但是永安期货旗下的永安资本没有涉险。“永安期货从基因里就植入了敬畏风险理念。”永安期货党委书记、董事长葛国栋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表示,期货公司以风险管理为特色,首先自己就要坚守风控底线。从创办之日起,永安人坚持合法合规理念,善抓制度完善,风控责任层层落实,坚持以确定的风控制度设计对冲市场的不确定性,连续多年在期货行业分类监管评级中获得期货业内的最高评级。

在这场风险事件中,永安期货看到了市场机会,创新了“期货+仓储物流”和“锁价+配送”模式。永安资本成为首家租用实体仓库运营贸易商厂库的风险管理子公司,构建了一个采购、销售、仓储、物流一体化运营服务体系,将贸易商厂库打造成链接期现货、场内外、上下游的关键节点,帮助实体企业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在今年疫情多点散发、物流面临中断风险时,永安资本利用贸易商厂库帮助产业客户通过区域串换、品牌串换等方式实现了货物流转,建立“虚拟库存”帮助产业客户进行存货管理,助力物流“不阻塞”、原料“不断供”,帮助实体企业应对价格波动风险、融货融资,累计服务企业超过1.2万家,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50%。

永安期货产业委员会主席石春生告诉记者,永安期货对期货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知行合一。目前,永安期货原油、橡胶品种上的境外期现业务已延伸至非洲、美洲等地区,服务大型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海外工厂,实现燃料油仓单通关进口、原油仓单复运出口、低硫燃料油仓单跨境交收等创新,为提升我国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国际影响力,贡献了“永安力量”。

打造大宗商品投行

在国际市场上,人们说,高盛的基金经理不懂衍生品是不可思议的。风险对冲是资本市场的重要行为模式,像高盛这样的国际投行的发展,离不开衍生品市场。当下,我国期市也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风险管理市场,进入到了与世界衍生品市场有效融合与良性互动的新的历史方位。永安期货将扮演什么角色?

永安期货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黄峥嵘告诉记者,对大宗商品市场的深入研究,对产业逻辑和周期的深度理解和服务能力,是永安期货起家的优势。永安期货将以此为原点,走精品化之路,以“大宗商品投行、大类资产配置专家、产融资源整合者”为战略目标,以行业领先、独具特色的“衍生品投行”为愿景,奔向未来。

具体说,就是射出“三支箭”:一是打造大宗商品投行,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综合服务体系;二是打造大类资产配置专家,以衍生品工具为核心,向证券权益类、债券固收类、衍生期权类、海外资产配置扩展,提升资产配置能力;三是打造产融资源整合者,组合产业基金,寻找产业链并购机会,通过境内外的资产和股权投资,开展战略合作,成为大宗商品价值链上全球化的综合衍生品服务商。

研究能力是永安期货得以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永安研究一方面做精做透,深入产业链各环节,捕捉供需细节;另一方面,站在全球宏观及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把握资产轮动,保持研究水平行业领先。

与此同时,用期货研究赋能资产管理,量化品种研究能力,引导研究成果输出到资产管理端。永安期货是最早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的期货公司之一,已组建杭州、北京两大研究中心,突出组合对冲特色,提高资管产品设计能力,服务优质私募机构,利用衍生品市场优化资产配置。

另外,打造大宗商品金融创新服务生态圈,把永安期货对产业链的深厚研究洞察力,转化为产业链上的投行能力。

“随着我国实体产业国际化,我国大宗商品话语权也跟随出去,金融服务也出去了。比如20号胶,以前是看日本胶价格,现在轮胎厂都用‘上海价格’定价。”葛国栋告诉记者,我国期市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永安期货立足中长期持续稳健发展,在帮助我国实体产业链进行精细化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做大做强。尤其经过IPO融资后,永安期货净资产达到百亿元以上,公司不急于大规模投资,而是本着对股东负责的初衷,稳健创新,因为能力的建设也是个循序渐进过程。“永安期货一直都是在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中,秉持正念、善念,不断打开格局。”葛国栋表示。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反复、俄乌冲突、全球通货膨胀高企等因素影响,金融市场下行压力加大。据永安期货的半年报,营业收入195.51亿元,同比增长17.18%。截至2022年6月末,公司净资产和净资本分别达到115.45亿元和38.59亿元。从单季度看,公司第二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3亿元,较第一季度环比增长7.7倍,在前期市场风险逐步释放的基础上,公司业绩呈现增长态势。

人才培养厚植优势

上市之后,永安期货利用资本市场工具的能力上去了,人才流动也加快了,但永安期货胸有成竹。在人才培养方面,永安期货积累了一套自己独有的方法论。“带队伍,永安有经验,两三年就能培养出一茬。”葛国栋表示。永安期货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建设者。一直以来,公司围绕中心工作,打造了“期货助力共同富裕红色典范”“稳价保供期现先锋”等特色党建品牌,坚持助力共同富裕,统筹开展专业帮扶、产业帮扶、消费帮扶、教育帮扶和乡村振兴等工作,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9000万元;首批开展“保险+期货”,连续6年获得中国期货业协会扶贫考核第一名。

办公室的窗外,是钱塘江水不舍昼夜。永安期货总经理黄志明告诉记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永安期货坚持三项能力建设:既懂场内也懂场外,既懂期货也懂现货,既懂国内也懂国外,立足“跟产业一个频道说话”。“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永安期货将在中国期货业提升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的时代大潮中,乘风破浪,满载一船辉煌。(经济日报记者 祝惠春)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注: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