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高手直播立峰期货(期货高手归隐谈期货)

霜雁飞 期货直播 2022-11-30 0

步韵酎泉老人七律一百首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霜雁飞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期货高手直播立峰期货(期货高手归隐谈期货)1

步韵酎泉老人七律一百首诗

(每首皆有一字)

寒霜满地看心惊,秋色萧疏惹我行。

回首丹枫燃一陌,凝眸红叶荡千情。

幽阶渐没草荒罩,曲径遥牵岭险生。

暗恨晚年也如此,不由几叹向风声。

山路绵延自驾车,邀朋秋岭访农家。

溪桥两岸红枫染,石径一湾金菊遮。

娇妹脆声飞水畔,老哥妙笛绕天涯。

粗茶淡饭香盈口,爽罢庭前共看花。

每望窗前艳菊花,总将忆海漫天涯。

经年窗友情还系,一笔诗怀意也奢。

常看云空猜雁语,时迎帘月品山茶。

江南小妹今何处?惹我秋宵落泪嗟。

追梦常于诗卷寻,也知翰墨最幽深。

文山书岭金藏远,诗海方舟韵载沉。

欲得真经多润笔,要成骚客愈磨心。

迎窗对月开灵感,又把孤怀寄一琴。

湖边烟月柳梢过,凉爽亭中热闹多。

邻妹诗吟惊席客,菊茶客品赞菠萝。

一收奇韵铺新境,三起妙音流细波。

佳节众人猜谜语,欣然跳舞又山歌。

风梳一夜岭迎春,万簇桃花醉客人。

结伴丛中留照倩,沿溪岸上对诗频。

欢歌快语追清水,俏影丽容剪暮辰。

我引群芳踏青处,峰回路转眼前新。

结伴龙山沐晚风,脚边菊绽一丛丛。

痴迷艳丽黄昏染,陶醉缤纷幽野融。

揽胜楼前灯似海,半坡亭上炬如瞳。

当年唐帝清凉地,几棵红枫掩洞宫。

龙山:县城南郊一处风景迷人的旅游胜地。揽胜楼:龙山上一座五层高的观看风景的楼阁。半坡亭:龙山半坡上的一座红亭子。

挚友一归无返期,几多缱绻梦深时。

当年手植桃花绽,此刻栏凭泪睫垂。

眼放危峰情愈系,怀依玉照忆难移。

登楼爱对黄昏咏,相隔万山尤觉悲。

友住溪桥翠竹东,两行槐树揽秋空。

南山坡缓川能接,北岭崖危路不通。

四亩桑田保年寿,一间茅舍伴身终。

富豪草芥真难比,感慨人生怎可同。

写博不祈人气胜,只将底事任心凭。

诗花一绽舒情尽,墨海千游飞意澄。

润笔常临池畔柳,遐思也伴月前灯。

今宵玉照勾遥忆,又梦荷塘共采菱。

十一

羡慕飞鹰破雾重,童年梦织做蛟龙。

烛灯伴我立宏志,山路求知行野踪。

十载寒窗成瘦影,一朝金榜露真容。

旅途坎坷艰辛度,风雨人生学傲松。

十二

掩卷临庭向晓阳,凝眸秋野景看伤。

云天雁唳离遥土,画阁吾愁思故乡。

满腹经纶无用处,空怀梦想度官场。

童年旧舍今游后,一笑风华也正桑。

十三

结伴亭台弄玉琴,千情荡漾拾童心。

诗题月下梦飞远,弦起花前绪落沉。

失意入怀开慢调,愁悲随夜揽凄吟。

一杯浊酒勾遥忆,兀自栏头泪不禁。

十四

悠悠思绪寄征鸿,望断江南几忆中。

昔日同窗情织厚,今宵伏案意飞疯。

冰心化作寒心痛,双影凝成一影空。

从此怀装少时梦,残年归隐做山翁。

十五

秋宵绮梦伴山城,往事萦怀热泪倾。

岁月烟尘封鹧志,旅途风雨阻华京。

傲心冷对官场笑,真意诚交诗友迎。

骚客酒楼长夜说,四眸一看喜尤生。

十六

携妻南岭觅仙踪,慢上林阶晓雾重。

近看三鹅拨溪水,遥听一寺响晨钟。

晚秋枫染坡流艳,曲径叶飘霜落浓。

千里山乡心隔久,何时许我又相逢。

十七

笺封书合意频休,干涸心田几种愁。

一墨重牵魂系夏,千情又借笔伤秋。

诗怀到老难成梦,鸪志临终也锁楼。

慢步门前听鸟语,空虚岁月付清流。

十八

饭罢歌楼独听笙,芸窗月映座中明。

黄鹂啼柳幽阶静,艳女飞姿婉笛清。

情忆娇妻添泪染,唇斟香茗怎心平。

别离客栈孤归处,一曲乡音勾万情。

十九

溪桥半掩千丛艳,曲径幽林接苑门。

柳带丝飘迎细雨,篱墙菊绽摄清魂。

廊亭无客徒留景,坪草盈霜噙露痕。

今坐高台重忆处,童情漫织一心存。

二十

庭园霜染菊花妍,叠绕亭台与草阡。

金阁随桥披夕色,清溪伴水润荷仙。

携妻揽景行秋苑,放眼观光斗玉篇。

一曲老歌牵梦起,随风漫卷弄琴弦。

二十一

南浦清幽荷漫开,春光悄入不需猜。

桃红柳绿艳千野,水秀山青明九垓。

紫荡坡畴凭意取,粉流花陌任笺裁。

风情最喜门前好,翠染一林为老槐。

二十二

有缘小镇识芳身,相约两情分外真。

从此依偎伴风雨,再无离别度霜津。

轻轻诗写梦飞远,细细笺耕意织纯。

修得一生同共枕,结来百载好姻珍。

小镇:即当年教书时,遇到并结识了现任妻子柳玉蓉的地方。

二十三

大香山寺晚霞飞,蝴蝶谷长真翠微。

宝殿高僧铺唱卷,净阶善客送捐衣。

抽签牌上明禅意,算卦桌旁开玉玑。

祸福吉祥凭一说,仕途黑白悟玄机。

大香山寺在铜川市耀州区境内,距离薛家寨不远。

二十四

每说山乡一眼泉,清凉滋味满心田。

小溪流隐池旁柳,幽径牵伸陇上烟。

重走旧居情脉脉,复看老院意连连。

脚边唯草无声挽,游子孤单绕宅前。

二十五

晓卷珠帘曙色微,凭栏远看荡心扉。

青春换取千丝白,岁月磨来诸事违。

拼搏最终如野草,辛勤到老似残晖。

灯前今笑无情绪,荣辱深知一线机。

二十六

心花只对墨香开,风雨残年一笔裁。

寂寞长途行易苦,平凡底事忆难回。

福来祸去天成命,灯伴笺随念不灰。

名利钱财身外物,少求鸿运笑迎灾。

二十七

故乡一别忆难离,今日归来悔太迟。

墟里新花香几簇,垣边老柳碧千丝。

荒阶写满童年梦,老宅留深豆蔻期。

重走眼前空巷路,深情激荡卷心诗。

二十八

祖坟深拜雨澌澌,雾剪松林云暗垂。

泥土重翻围老墓,花圈又摆绕苍碑。

纸钱一送悲牵痛,眼泪几流羞觉迟。

五十年来归祭祀,黄昏膝跪口难词。

二十九

晚秋霜里薄寒侵,闷坐庭阶懒理琴。

重忆从前心笑己,也嘲今后梦成砧。

位卑怎敢人中挺,酒热常于室内斟。

自古不求谁一助,辱荣如水任浮沉。

三十

残怀忆梦梦犹残,丹笔书心心更丹。

风雨半生描志向,旅途一世立黉坛。

笺中耕得芳铺苑,月下教来枝落鸾。

陋室卷帘千嶂望,激情澎湃荡长澜。

三十一

结缘小镇得佳人,貌美如仙脱俗尘。

近看婷婷扶水柳,远观袅袅驾麒麟。

经年风雨一香玉,半世沧桑独雪珍。

携手悠悠同共济,稳过险石渡长津。

三十二

新夜陪吾共暖衾,娇羞说得结同心。

扇诗重答欢盈目,镯腕长伸笑表忱。

碧水湖前双起舞,绿杨影里两弹琴。

春花秋月相扶度,情字经年一一吟。

三十三

携友登山花绽妍,游来一路鸟蹁跹。

柳帘虚掩裁弯径,衣袖长飘放纸鸢。

峭璧题诗留妙语,晚风绕指弹清弦。

碑前肃立追先烈,如水心潮忆圣贤。

三十四

回首烟桥折柳枝,别妻执手泪相垂。

西山收费蹲煤站,东岭拦车遇兽魑。

忙碌事中思更起,疲劳夜里爱难移?

青丝一缕身边带,每抚犹看俏影姿。

三十五

深情细语入心磨,才聚匆离惹泪多。

每月书函慰长夜,隔周通话唱甜歌。

千思笔借表难的,一盼笺飞说不阿。

今日归乡竹帘卷,牵妻坐院又吟哦。

三十六

文岭无涯一任攀,不成学业誓难还。

当时应考孙山落,那夜凄伤泪水潸。

伏案阅书常笔累,挑灯伴月怎身闲。

来年盛夏重临阵,风卷秋云轻过关。

三十七

杏坛三载守山沟,结识佳人坐一丘。

春野河边言陌景,秋栏亭上说星球。

诗峰墨海同心解,语数文题共笔修。

感慨身存天地里,苍茫看是两蜉蝣。

三十八

晓起推窗门慢开,迎眸白雪映寒梅。

幽香帘透庭前入,丽影枝摇阶上来。

千蕊燃红遮院路,满天凝艳聚春雷。

东风一夜山城碧,十里芳丛妹喜陪。

三十九

一隐深山望帝京,血书明意盼扬旌。

恶倭占岛心尤愤,劲笔挑灯气不平。

怎许洋魔污碧海,岂容日寇聚凶兵。

雄狮百万扶桑灭,杀尽豺狼保国成。

四十

思乡心切返程遥,夕落才过小石桥。

眼望翠槐村尽掩,耳听丽鸟步疲消。

辞官归梓耕长陌,揽月邀邻说旧僚。

一卷诗书灯下读,残年独隐不幽寥。

(孤雁出群格)

四十一

一年乡下盼归程,周末猜妻门外迎。

攀越峰尖晖染树,爬行麓底月摇缨。

三坡两谷林尤密,数里孤身路不平。

茅舍墙前开口叫,耳旁飘入是娇声。

四十二

一谷瀑帘声震霄,数坡枯叶漫斜飘。

疏林笼雾形如鸟,瘦水流光状似妖。

山院空蒙檐隐竹,崖阶婉转屋传箫。

凝眸十里瑶台境,坐看云中烟月桥。

四十三

一夜霜摧芳隐踪,漫天飞舞叶随风。

溪桥远入白云里,山寺近藏银雾中。

唯有雄鹰翱野陌,绝无艳菊匿毛虫。

门亭长坐空看处,幽径重添几落红。

(孤雁入群格)

四十四

独返兰舟瘦影单,岸前一别意难安。

夕斜远岭犹传静,菊艳斜坡更映残。

足迹寂寥留石径,心怀惆怅念邯郸。

望穿秋水情飞远,又把遥思入墨翰。

四十五

一轮明月角檐悬,亭外荷湖笼淡烟。

溪径蝉鸣桥愈静,菊花丛绽陌尤妍。

闲邀挚友秋宵赏,慢听新闻今古传。

菩萨拜来临寺院,圣僧佛解得深禅。

四十六

门河彻夜起惊涛,噩耗盈怀悲聚毫。

挚友魂飞驾仙鹤,芳身梓葬伴山桃。

教台尽写书千卷,国款不贪钱半毛。

两袖清风行俗世,丹心一颗献今朝。

(孤雁出群格)

四十七

霜宵一枕梦荒夷,却在归途失落时。

昨访仙人人隐岭,今离林径径遮枝。

雁门山上流清泪,彭祖墓旁书婉诗。

回首斜阳空照处,飞扬乱绪又临兹。

四十八

回首烟波涌碧穹,满山翠绿笑春风。

危峰佛塔临崖险,阡岸园林伴浪雄。

曲径梨开天染素,幽廊桃叠水浮红。

游人如织玉华寺,一岭缤纷彩耀空。

玉华寺:唐代坊州玉华寺,因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而名垂千古。其遗址,今在陕西省铜川市北42公里的唐玉华山风景名胜区。现为玉华宫森林公园唐武德七年(624年)五月,高祖李渊首次在玉华山凤凰谷初建了仁智宫。玄奘法师在玉华寺避暑翻译多篇著作《大唐三藏圣教序》、《大般若经》开辟了中国译经史的新纪元。1993年赵朴初会长为铜川题写了“玉华宫”“肃成院”(在正宫,是玄奘法师译经处)1998年5月,铜川市佛教协会会长正竖法师在玉华寺遗址主持了隆重的修复玉华寺奠基典礼。

四十九

野菊门前带露开,千丛万簇入眸来。

邀朋闲坐吟诗韵,品酒长看举玉杯。

雪蕊盈铺清远陌,嫩枝密挺艳崔嵬。

夕阳不语西峰挂,辽阔秋塬无一埃。

五十

酒入诗怀醒晓晨,书香盈指捧尤亲。

素笺一展传心语,朱笔几挥明眼神。

树鸟歌来飞妙意,山花酿尽溢芳淳。

人间万象收眸底,且盼春风洗旧尘。

五十一

岁月平凡更寂寥,沉迷书海度深宵。

阳春时结耕田汉,盛夏常交砍木樵。

厌倦官场污吏恶,爱亲山野净心昭。

一怀今对东篱畔,也学陶公伴菊韶。

五十二

壮志豪情说至今,英雄终了也消沉。

悠悠岁月常遮眼,漫漫征途更累心。

风雨一程无伴侣,云帆千海少知音。

孤怀耐得秋长夜,书里徜徉满是金。

五十三

舞女歌来次第开,妙姿入眼忘身回。

衣红朵朵裙钗艳,腮丽丛丛月色灰。

一醉瑶台诗意剪,几邀俏妹酒樽陪。

今宵无寐欢愉赏,墨染仙池情韵裁。

五十四

立世艰难失落多,一生何处不藏涡。

心舟远渡凭谋计,意海孤行借曲歌。

常虑征程无捷径,却欢岁月有娇娥。

春冬秋夏红尘度,双橹摇开潋滟波。

五十五

翠绿盈眸借陌生,踏春处处酿诗情。

桃红杏粉招楼女,崖险峰危惹宅卿。

古寺台前星慢摘,明溪林畔月斜横。

经书一读心明亮,身枕苍穹似细茎。

五十六

回首心河逐逝波,一怀失意又如何?

经年苦度人牵影,长夜凄陪曲伴歌。

草芥难成飞李广,布衣不学刺荆轲。

清闲帘卷听莺语,笑话成章逗太婆。

五十七

笔砚尘封别杏坛,驱车拜友至邯郸。

其书一世多丰厚,我懈经年只畏难。

已老廉颇还舞剑,尚轻壮士不撑竿。

回来心愧无颜说,独倚雕栏望夜阑。

五十八

人生失意又如何?只把痴怀寄水波。

落得闲心眠月陌,促成美梦枕山坡。

经年阅卷青春去,一夜爬笺白发多。

妙句每吟皆忘事,常将希冀附诗魔。

五十九

绯红一地染霜天,回首亭前觉冷然。

独影随溪追旧忆,孤怀借梦织新编。

经年缱绻江南妹,每夜徘徊北水渊。

常盼佳人他日会,重开童趣放高鸢。

六十

霞满东方云载丹,晨游郊外不依栏。

秋风引我青山赏,野鸟招眸紫陌看。

叶落烟波烟露重,雁飞柏岭柏林寒。

回眸身后幽阶处,一片绯红又影残。

六十一

一场劲雨洗微尘,三岸环山尽染春。

坡柳眸前新叶亮,庭花袖底嫩枝新。

清茶慢品闲心爽,玉酒轻斟香味淳。

且解缆绳摇橹去,湖光天色揽长津。

六十二

歌舞期间弄一箫,座前窗友更妖娆。

那年携手春光画,此夜对眸秋梦聊。

满腹藏书才也绝,虚怀待我貌尤韶。

官场腐败能人废,共赋诗词看月桥。

六十三

入行错位阻重重,苍怀而今学劲松。

回首勤耕留憾梦,飘零颠簸慕飞龙。

为人辛苦身尤倦,处世艰难心更彤。

滚滚红尘孤独度,坦然一笑也从容。

六十四

放眼平湖衬岭遥,心江掀浪久难消。

盼妻出屋岸前接,迎我归舟水上漂。

倩影正从桥畔显,深情已自腹中浇。

忽听笑语一人至,凌步踏风飞玉箫。

六十五

位卑未敢闭心扉,常愿国隆如日晖。

希冀却随污雨渺,豪情也伴腐风微。

只收失意亲香墨,更送迷蒙看远畿。

一任觅诗文海渡,秋阳案上织芳菲。

六十六

愁落一怀排遣难,回眸庭外月光残。

老娘病卧梧窗暗,倦影徘徊星夜阑。

久治亲人身已累,常扶慈母体尤寒。

欲将心语神仙寄,赐我灵丹灯下看。

六十七

园梅披雪染红枝,脉脉妆成自一诗。

铁骨迎寒霜浅剪,嫩花送暖蕊深知。

盼春沉默眉间里,含韵轻摇户外时。

待到东风吹陌翠,悄然隐去不归迟。

六十八

痴情一片写中狂,且把诗呈同舍郎。

灵感何需谁手赐,巧才只靠自身藏。

韵花笔剪心真爽,妙意笺收墨更香。

拙作屏前今夜送,明晨赏菊泛金黄。

六十九

每倦门前赏菊花,激情澎湃到天涯。

乡愁笼陌归途远,思梦追云望月斜。

身坐庭前心起意,步遗岸上指流沙。

一生不做孤魂客,只盼早回看老家。

七十

常拜三楼老雪翁,不甘寂寞学鄘风。

心随人起寻笺墨,夜聚园游舞箭弓。

文武集身潇洒绝,雅儒入手俗粗空。

诗花一绽乡邻赞,谁敢吾前乱语蒙。

鄘风:诗经国风中的内容。经前人考定,邶、鄘(yng)、卫都是卫国的诗。《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听了鲁国的乐队歌唱了“邶、鄘、卫”以后,评论时便将此三诗统称之为“卫风”。可见他是把“邶鄘卫"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别于其他国风的。

七十一

慢棹兰舟拂柳巡,红流翠溢艳阳春。

空中飞出一行鹤,湖上浮来两对麟。

仙境迷蒙人戏水,惊眸恍惚浪翻珍。

夕霞云染妖娆陌,粉杏花飘扫细尘。

七十二

不舍心情难挽春,红衰翠减折磨人。

眼前花雨铺层毯,湖岸烟波荡细沦。

山径莺凄传恨满,亭园芳尽望伤频。

一宵无寐愁如海,独坐门阶枉费神。

七十三

新月初宵照锦帷,无眠楼下伴荷池。

丽花姿映迷离醉,玉簟风梳凉爽宜。

莺语一啼犹送静,水流千唱更听滋。

翻看诗卷香盈面,李杜身边拜大师。

七十四

冰轮洒玉亮春宸,柳院栏前翠草茵。

闲捧诗书情爱溢,细看经卷梦难泯。

懒闻庭外繁沉事,疏扫案头轻薄尘。

一意孤行墨香里,至今鄙视弄权臣。

七十五

秋雨声声传帐边,一听沥沥怎成眠。

忙忙碌碌迷离日,战战兢兢恍惚年。

劳累难将心搁枕,奔波常把步登船。

回眸尘旅清闲少,倦起晨堂煮酒鲜。

七十六

原本康庄大路通,精英治国起邪风。

虎狼当道流污水,猫鼠同床邀巨功。

腐败千霜摧厦废,浊昏一雨落心空。

诚惶诚恐民情苦,几问何方有正公。

七十七

槐对厅堂立外边,披星戴月尽千年。

春来树茂新枝密,秋去颜灰枯色蔫。

雨润根盘姿伟岸,霜梳骨挺叶蹁跹。

遮阴庇护清凉送,镇守村头又一天。

七十八

芦塘云落水凉清,书置卷帘窗已明。

入眼山遥天外枕,盈眸菊嫩院边生。

醉看枫陌忘贪念,闲听花溪厌利名。

栏角临危秋望处,林间语送一黄莺。

七十九

热闹森林挂野猱,山枫霜染落红袍。

树间疾闪猿猴影,身上厚披金色毛。

迷惑花飞藏瑶境,惊奇兽赴有蟠桃?

一时耳畔枪声爆,猎户出来腰挂刀。

八十

文峰指点扭乾坤,墨海游来已晚昏。

意走河西看雪域,绪飞川北上昆仑。

激情一揽春秋画,雅趣几临山水门。

袖染诗花香茗品,清闲笛里鸟传言。

八十一

身微当自与邻和,周末邀来走动多。

湖岸亭前描美景,峰尖桥畔唱欢歌。

繁忙岁月寻清爽,劳碌晨昏负重驮。

行乐一时天不怪,健康长寿远沉疴。

八十二

少时家别远谋生,到老方添怀旧情。

坎坷尘途无所就,平凡俗世有虚名。

定居也爱人依屋,漂泊更希身老城。

难梦一宵思域阔,月天雁唳泪花倾。

八十三

清凉一夜启沉思,又锁乡愁谁问之。

晨步湖边归梦织,晚风亭畔伴莺知。

暮心无力擒威虎,老气盈虚扮假貔。

欲揽教鞭山野里,青丝染白愧为师。

八十四

痴心做梦在南柯,到老难成大器歌。

诗卷萦怀添气质,墨香凝笔赋山河。

辛勤立命良机少,敬业求存恶鬼多。

劳累一生身染疾,隐居乡下远离疴。

八十五

三十年前是帅哥,而今壮志也消磨。

闲情不问身边事,雅趣还求月下歌。

盛夏携妻游北岭,寒冬伏案说东坡。

晨昏一笑春秋度,安稳经营百姓窝。

八十六

忙碌晨昏别墨香,夜深方伴烛微光。

书中战火边疆起,文里楼台市井装。

几页翻来枕催梦,一风吹去曙临房。

愚顽心钝难成玉,不敢邻前说宋唐。

八十七

饭罢龙山赏景迟,秋花一落剩疏枝。

斜坡枫叠红燃岭,细瀑云生素染池。

笔画难描眸底彩,绪飞即出腹中诗。

感来锐气时光挫,唯有残阳照我知。

八十八

黄粱枕上醒深宵,方识圣山还很遥。

千里登攀无气力,几番巧度少舟桥。

只为追梦却惆怅,且在归途更寂寥。

弯月窗前才挂起,一场秋雨向心浇。

八十九

书掩回眸暮满天,出门挑水柳边泉。

花飞一路春光尽,风吻几园梨子鲜。

久隐山家来客少,爱翻经卷阅诗全。

重开忆库追遥梦,漫种华章伺墨田。

九十

萋萋芳草绿春州,燕舞莺鸣送翠楼。

品茗凝听歌一婉,抚琴慢奏曲千悠。

闲伤抛去椅中坐,妙韵收来笔底流。

秋景含窗诗意织,高吟声里月如钩。

九十一

帘卷遥看菊正黄,暮天台上觅华章。

书笺耕韵歌明宋,笔墨开文赞汉唐。

春牧随羊行陡路,秋收割麦着粗裳。

山家今隐修闲性,一伴红霞不觉伤。

九十二

愿做山溪一小鱼,常游旷野伴云居。

门桥晨度赏秋菊,柳径暮归看陌渠。

厌倦红尘身退隐,恋痴翠岭眼烦除。

种花植树庭园美,每歇阶前读百诗。

(孤雁入群格)

九十三

凭栏遥望有金台,身入芳丛不愿回。

方见烟霞轻抒意,又观陌菊好舒才。

华章赋后伊人对,柺杖横时桥子抬。

伴立峰端飞绪远,闲愁一扫碰双杯。

九十四

放眼秋山接碧穹,一团湖水卧门东。

胸怀万里开希冀,路阻千重守困穷。

坎坷征途提笔诉,凄凉心旅说伤隆。

百年何出奇才降,复兴中华书大同?

九十五

春绿人间景异常,风梳大地物华强。

门溪浅唱凝桥影,树鸟悠啼送夕阳。

柳下开笺舒惬意,亭中挥腕诉柔肠。

回眸一阵飞花雨,十里崖头杏子黄。

九十六

久别故园牵万思,盼来飞雁恨犹迟。

心书一叠谁知意,乡语三年我系之。

大业难成埋理想,豪情易失守家基。

苍怀常织天边梦,每到黄昏枕卷词。

九十七

栏前明月照溪家,鼓噪清宵是蛤蟆。

纱帐眠催思织梦,窗曦漫涌绪飞霞。

高原尽望有萧景,古道徐行无过车。

十里山乡亲友拜,一声归笛惹枝鸦。

九十八

乔迁新家住大楼,回眸屈指已三秋。

对门少见难相认,邻户稀闻不自由。

寂寞房中言几苦,幽深书里解千愁。

天涯咫尺谁来往?一座单元两半球。

九十九

夕阳一望意犹生,伏案敲盘临画屏。

往事如烟笺里散,昔情似墨博中铭。

春花秋月耕诗暖,晓岸暮桥描陌青。

寂寞时光需自度,心游文海永难停。

(孤雁出群格)

一百

平淡人生寂寞稠,豪情常落野荒丘。

凭栏频赏林峰秀,持笔时排桑梓愁。

名利如云少拿取,钱财似土不求留。

门前溪上斜晖钓,一任闲心枕浪头。


酎泉老人七律一百首

一、

风扫残花实可惊,心随物候向春行。

人期溪畔千般绿,鸟待枝头万种情。

一水长流分两地,四时相问共三生。

托云且把吟笺寄,好借斜阳唱几声。

二、

曲径蜿蜒不坐车,萋萋芳草是君家。

青溪一道门前过,碧叶千重檐下遮。

雅室香茶迎岳客,清词锦瑟对天涯。

家中自有梅兰韵,岂羡他人茉莉花!

三、

窗前每绽玉兰花,两眼无由望一涯。

远近山河情未断,荣枯草木意非奢。

黄粱已熟从前梦,翠叶方鲜时下茶。

尔舞吾歌相会日,风云览尽不须嗟。

四、

秋月春花梦里寻,未知陌上踏花深。

长歌竟使黄鹂坠,小误却将白玉沉。

经岁素笺一片意,此生磐石两颗心。

思君不唱阳关曲,唯恐伤情断月琴。

五、

风月无边一瞬过,相思不及忧思多。

群芳争艳兼芜草,曲径通幽生棘萝。

唯有明湖藏丽日,总无垢水泛清波。

老来方觉心澄远,不欲年年唱赞歌。

六、

花落花开几度春,风霜雨雪最磨人。

猫亡鼠死何需记,山倒河枯不会频。

秋色纷纷遮老眼,金樽满满度良辰。

与兄俱处名流外,唯有时光日日新。

七、

时到清明见巽风,园丁着力护花丛。

燕园沃土生乔木,衡岳主峰祭祝融。

绛帐悬星书史册,赤心在腹照明瞳。

青丝渐渐染霜雪,仍欲清流卧草宫。

八、

青山欲问我归期,恐到苍松落叶时。

风卷沙尘人病老,雪飘颜面帽低垂。

龙泉不竭心还系,瓦屋犹存念未移。

唯恨高堂无从祭,一腔怅惋不堪悲!

九、

一阵西来一阵东,如蓬飘在半空中。

风吹草木殊难静,路接山岩不易通。

偶梦身边仙鹤至,却逢陌上老牛终。

当年共许青云事,落拓平生境况同。

十、

欲上高山力不胜,长天有路信难凭。

脚边丛棘生黄土,水面浮萍暗碧澄。

奚墨晨时勤润笔,朱笺夜里待燃灯。

书生未必挥雄剑,合到江南去采菱。

十一、

诗到毫端意未休,与君文字不言愁。

腹中肝胆藏风雨,眼里山川历夏秋。

一路前行寻北极,几番牵念上西楼。

情怀还是儿时样,无尽绵绵汾水流。

十二、

绮梦寻常在九重,昔年相约共成龙。

临泉对月谈奇志,越壑穿荆遗乱踪。

借得良弓开广宇,承蒙圣训育雍容。

难为穾厦梁间柱,亦作高山岭上松。

十三、

年华不挽已冬阳,草木凋零情易伤。

雁叫长空悲故土,僧栖野寺认他乡。

宝书徒背三千句,闹剧闲观一百场。

回望少时分手处,欣欣景色更沧桑。

十四、

临轩听雨拨瑶琴,歌入冰壶一片心。

曲断风停弦未断,音沉韵降意难沉。

残云怎伴消魂调,夕照无关励志吟。

檐外寒蝉来入耳,秋凉总是不堪禁。

十五、

山高正好望飞鸿,赤足河边旧梦中。

绿草茵茵随笑茂,青溪浅浅任人疯。

纯情入水同流远,大志冲天竟落空。

九转阴阳无不老,此言一寄是衰翁!

十六、

梦里魂归一古城,荣昌曾令五湖倾。

楼头绛日亲商旅,手上霜银笑帝京。

华发丛生人不识,丹心未死路相迎。

劝君但把琼杯举,醉后无需论此生。

十七、

东壑南山觅旧踪,晨昏踏破雾千重。

澄泉犹照儿时影,野寺不闻午后钟。

短信千条无话淡,新诗一首只情浓。

会当此刻重携手,共忆京华几度逢!

十八、

涵碧楼前听凤笙,青阳一照眼前明。

幽兰初绽春山远,嫩柳低垂汾水清。

三月风寒心未暖,四时劳碌事难平。

绮怀谱作思乡曲,锦瑟相陪更触情。

十九、

两三燕子衔泥去,一树梨花掩旧门。

撕片云霞勤寄语,采枝花蕾冀留魂。

满园碧树增春色,长径青苔刻史痕。

遥望南山栖凤处,撑天犹有众芳存。

二十、

春风吹过百花妍,谈笑相从碧草阡。

婉转黄鹂枝上乐,缠绵白鹭水中仙。

金言一句银千两,玉液三盅诗百篇。

满地芬芳随我意,吟成小曲入丝弦。

二十一、

夜晓梅花次第开,风光无限不需猜。

水流碧玉肥三晋,山耸青云上九垓。

四季平安心下许,一生福祉手中裁。

君家今已丰腴户,信是门前有巨槐。

二十二

告老还乡自在身,不求金玉只求真。

浓云薄霭遮望眼,乱草蓬蒿蔽渡津。

面具从来非本相,包装反倒失原纯。

丹心若与冰心共,应是千秋稀世珍。

二十三

南山古有凤凰飞,三塔凌空压翠微。

淡淡岚烟浮碧色,莹莹晨露湿青衣。

有僧泉下栖金桂,无事堂中数玉玑。

何日随君重拜谒,清香一缕问禅机。

二十四

山上仙岩山下泉,清流一脉到腴田。

水边老柳扶新柳,墟里浓烟接淡烟。

履迹已随风雨没,心音却与梓桑连。

至今犹忆芊芊草,绿满残垣旧宅前。

二十五

人到衰年百事微,要闻难得撞心扉。

山河起恨楼堂重,天地丧情谋划违。

南海无龙生水怪,东邻有鬼噬朝晖。

烟尘一望迷双眼,借问阿谁坐忘机?

二十六

繁花落尽雪花开,人事光阴谁可裁?

草长莺飞天设定,冬寒夏暑地轮回。

强人或作笼中鸟,乔木时成火后灰。

检点平生无舍望,任由鸿运任由灾。

二十七

青枝虽老叶离离,欲聚阴凉意未迟。

细雨未来风漫漫,清风已过雨丝丝。

心灵得雨心方润,运数乘风运可期。

久别重逢非易事,为君献上一筐诗。

二十八

荒丘寂寂雨澌澌,云雾迷蒙帷幕垂。

蔓草滋生惊老眼,哀声颤动绕新碑。

凝眸望去天堂远,泣泪归来心意迟。

万唤双亲人不应,青山欲语竟无词。

二十九

平明露重晓寒侵,慵懒无心理素琴。

一鸟临窗调笑我,半生逢事作成砧。

情歌未敢扬声唱,陈酿何妨尽意斟。

思去想来真若戏,红颜白面各浮沉。

三十

休怨一时晓梦残,天高地阔寸心丹。

鹤仙飘逸环松木,文圣悠然立杏坛。

李杜逆风遭贬谪,名声乘势驾骖鸾。

来年与汝临东海,放眼汪洋赏巨澜!

三十一

喜得仙姝作恋人,便如神品脱凡尘。

一帘幽梦期星月,九级金台作凤麟。

暗许清名随日著,不求宏业永年珍。

青春铸就凌云志,岂顾通津与险津?

三十二

初结鸾俦无凤衾,但求知己并同心。

未名湖畔双牵手,万寿山前互表忱。

梦里寻持三尺剑,亭中弹奏五弦琴。

四时期攥先贤笔,好写千年越客吟。

三十三

秋入燕园景色妍,枫红菊白鸟翩翩。

屡逢明月观双影,不赏高空浮一鸢。

塔下随风吟李杜,窗前借雨伴丝弦。

心音邈邈融天籁,一世冰魂仰圣贤。

三十四

折来灞柳两三枝,惜别依依泪眼垂:

烽火连天烧越老,丛林匝地隐蛇魑。

山高路远衣难寄,雨打霜侵志不移。

一缕青丝身上带,犹如每日见妻姿。

三十五

纯情笃意耐消磨,此去何需别泪多。

万里家书青鸟递,千山野草赤天歌。

三生结伴双难老,四季连心两不阿。

但有云笺能远寄,卿方唱罢我吟哦。

三十六

荆路如山谢履攀,飞云飘拂自回还。

浮生未免逢萍寄,残叶有时惹泪潸。

明月临轩心易荡,落花坠地意难闲。

前行莫问途程远,小憩将于友谊关。

三十七

南来隐匿小山沟,得此机缘识比丘。

僧俗沙盘推马列,师生汉语论星球。

丹心忠许荣华夏,青剑庄言指帝修。

缅忆当初今自笑,时空浩渺一蜉蝣。

三十八

南天雨锁望云开,遥想京华寄早梅。

鸿影并无双翼至,日神只肯半年来。

风烟漫卷长安路,世界惊闻久震雷。

莫念丛林人寂寞,耳边时有炮声陪。

三十九

几度吟魂回帝京,长安路断满旃旌。

山呼万岁天庭动,潮涌孤舟地穴平。

草木纷纷经水火,楼堂突突起刀兵。

洪流过处青松倒,未晓家中宁不宁?

四十

梦里燕山归路遥,风烟漠漠过千桥。

黄莺不在窗前唱,青竹方从门外消。

君子无缘除旧弊,小人有计附新僚。

茅檐雨脚潇潇下,一觉醒来倍寂寥。

四十一

南辞战地上归程,乔木长藤一路迎。

昼宿宵行灯若豆,山重水复道如缨。

京华遥远心相近,国势纷繁意不平。

客舍凭祥先报喜,那头已是嫩娇声。

四十二

口号隆隆入九霄,旌旗猎猎满城飘,

黄毛小子登时将,白发鸿儒瞬刻妖。

震宇激情敲破鼓,惊心慎举罢吹箫。

居家待命无何事,一任雷鸣金水桥。

四十三

重返燕园觅旧踪,湖光塔影正秋风。

云霞万道来天上,文字千篇入禁中。

或作猎人擒恶虎,又成耕者捉毛虫。

晨昏不辍连宵夜,搁笔开窗见日红。

(孤雁入群格)

四十四

鏖战中宵只影单,长思境况意难安。

窗前已见梧桐老,月下更多桂菊残。

绝少余时闻李杜,亦无清梦到邯郸。

毫端喘喘唯枯句,不尽寒风染墨翰。

四十五

幻象常于梦里悬,未知何日罢云烟。

青山不老人还老,黄叶无妍花欲妍。

但使清明随后至,定将高妙以先传。

他年若得莲花座,或可长谈禅外禅。

四十六

山上阴云海上涛,侔人未差半分毫。

紫庭专有唐僧肉,白屋不生王母桃。

折戟沉沙三只虎,呼风唤雨一根毛。

情知国势非常象,依旧丹心托圣朝。

(孤雁出群格)

四十七

三更绮梦到西夷,正是春风得意时。

曾入朱楼尝国酒,还乘紫气落琼枝。

荣军院里参雄主,塞纳河边觅好诗。

世事烟云多变幻,谁知我等可临兹!

四十八

崇塔穿云入紫穹,登高宛似御东风。

山川异样亲人远,日月同辉故国雄。

何地水深兼火热,斯民酒绿又灯红。

心头忽念黄公度,长啸连声震宇空。

四十九

百合妍妍带笑开,吾人持节喜重来。

长天共享轩辕语,欧陆合斟蝴蝶杯。

力阻西风贪肆略,心藏东土寄崔嵬。

秋阳若是多情种,照澈寰球万里埃!

五十

诗书耐品忘昏晨,笔墨从来对我亲。

鸟迹龟文皆显性,狼毫麟角更通神。

芝兰入室馨香溢,琴瑟临湖妙曲淳。

一叶扁舟浮学海,茫茫碧浪信无尘。

五十一

学术耕耘最寂寥,头悬星月度中宵。

重楼迢递无人问,乔木葱茏不事樵。

晨辨阴阳知进退,夕观风雨启昏昭。

高山旷野清宁处,应有仙家传舜韶。

五十二

欲上麟台探古今,精髓要谛赖钩沉。

少林寺里听禅语,函谷关前拾道心。

云阁能观寰宇象,琴亭可纳上天音。

高人识宝凭双眼,淘尽黄沙始到金。

五十三

人立山头四宇开,青云飞去不重回。

长空未见蓬莱影,上苑唯余蔓草灰。

歧路一程清泪尽,寒窗十载苦茶陪。

玄都还有刘郎否,桃树千株孰个栽?

五十四

海上行船风浪多,风吹浪起入漩涡。

扁舟怕载昆仑石,长棹惊闻魑魅歌。

易水河边无壮士,上阳宫里有愁娥。

神仙未肯施援手,一任葫瓢逐逝波。

五十五

轻捻髭须非后生,浮名浪荡剩衰情。

唯财俗眼轻骚客,量爵凡心重月卿。

文字千篇无策用,途程百里有山横。

休言己是高吟者,万木葱茏一细茎。

五十六

天上行云水上波,人生意态竟如何?

经年非苦即为累,每日无琴或少歌。

忆往寻常悲李广,观今不免叹荆轲。

银毫一管成枯朽,若见街头老太婆。

五十七

四十年前立杏坛,何曾入梦到邯郸?

凝神已觉云台远,开口不知舜典难。

绛帐风来摧四柱,青春日去落三竿。

风霜不老人先老,忽忽星光又岁阑。

五十八

庙外群黎可奈何?风吹急雨水扬波。

金银聚入乌衣巷,芥草滋生黄土坡。

已踏三江犹恨少,更围五岭不嫌多。

且将微忿寄天帝,莫让毛虫变老魔。

五十九

怅望雄鹰上九天,丹心泣血泪潸然。

山河棋局阿谁下,人事藩篱自己编。

既有蛟龙生大泽,焉无猛虎落深渊。

今番不见神仙会,徒似长空一纸鸢。

六十

心有澄明一寸丹,身临韶苑莫凭栏。

群芳特供名卿赏,芜草方由野叟看。

千里常怀幽陌好,四时最怕晚春寒。

中宵不耐风吹过,偏见清穹月更残。

六十一

漫漫征途足满尘,花开花落又临春。

山松易得千年老,文墨难留一世新。

热血殷殷心未竭,清茶滴滴味尤淳。

诗书不尽平生意,入圣超凡无渡津。

六十二

仙子云间吹玉箫,凡人草芥自妖娆。

芜园独守苍松立,陋室单陪古籍聊。

不羡芸台藏训典,唯图邑野有英韶。

能开一片东陵圃,何必毗邻朱雀桥!

六十三

长怀故道露重重,仍念高山一翠松。

久历风云君笑世,几遭灾祸我悲龙。

苍天不灭青青色,碧野频生簇簇彤。

欲置丹心平四宇,如松挺立更从容。

六十四

误踏歧途归路遥,遭逢雨阻恨难消。

长桥寂寂星光暗,曲水悠悠柳絮漂。

旧怨三千随浪没,新愁一缕透心浇。

幽情不复生今夏,更遣追怀入楚箫。

六十五

天音昨日叩心扉,却见夕阳洒落晖。

底气随风消散净,精魂伴月剩余微。

长吟迄未成仙乐,俗曲常能入帝畿。

肝胆犹存三滴血,且将人世染芳菲。

六十六

生愁容易去愁难,风起中宵月色残。

草渴希求珠雨透,花衰不待竹风阑。

多情常叫心肠热,少义总归世态寒。

若向天庭求甚解,请随古圣《易》中看。

六十七

梨花带雨漫疏枝,伸向窗前索我诗:

万紫千红随后到,千园万圃已先知。

请君赐予几行字,将子悬于三夏时。

一觉醒来原是梦,匆匆写就可曾迟?

六十八

诗魔诗鬼并诗狂,俱是屏间吟咏郎。

雅韵难从天外至,好歌还在腹中藏。

一分意象三分趣,百代文章万代香。

不待后人来鉴品,但求今日动玄黄。

六十九

姹紫嫣红万种花,寻芳不必到天涯。

梅魂总绕梅林在,竹影还随竹叶斜。

驿外断桥如梦令,门前流水浣溪沙。

娉婷心仰李清照,欲作诗坛第一家。

七十

堪笑耽吟不老翁,痴心一片习唐风。

胡沙已绝胡笳曲,汉土不张汉代弓。

桃熟流丹何处有,荷生滴翠此间空。

人无巨笔徒沾墨,断句残章吴下蒙。

七十一

河边对柳久逡巡,白首苍颜不盼春。

玉笔难描仙驾鹤,瑶笺欲写圣伤麟。

今生若得三分幸,异日能成百倍珍。

可惜风吹飘絮去,纷纷化作眼前尘。

据称:黄鹤楼因仙人驾鹤至此而得名;孔子伤麟以叹道穷。

七十二

不盼春回又盼春,情怀注定折磨人。

芳香散处花飘落,暴雨来时水混沦。

急鸟归林巢已覆,泥牛入海浪还频。

听由造化熏吾魄,生在凡间难作神!

七十三

青阳一照入缁帷,且寄文心与泮池。

仰望天高鹰不逮,深忧力小事非宜。

宫槐惯在紫庭长,野草常由碧水滋。

桃李春风吹拂面,何日相随谒先师。

七十四

芥草无由望紫宸,田间陇上总茵茵。

晨风习习欣然起,暮雨潇潇岂可泯。

即便有心凝作玉,亦将随势化为尘。

微人只合营微事,不必朝堂充重臣。

七十五

总有风声入枕边,繁星照我不成眠。

新儒是否求新策,旧习终归属旧年。

长夜穿荆多得刺,平川渡水亦需船。

前方此去落何处,可有高人烹小鲜?

七十六

俱道康庄有路通,未知今夕起何风?

开栅养虎多遗患,缘木求鱼徒费功。

强豪转手金千亿,弱庶栖身壁四空。

鸿沟若大由谁划,青史终将问一公。

七十七

非是左边即右边,前行辨向已年年。

东风强劲西风弱,彼地嚣张此地蔫。

当取长枪擒虎豹,不随异类舞蹁跹。

唐尧故土何为最,唯有民权高过天。

七十八

庙堂污浊草间清,泾渭秦川天自明。

木偶泥神云陛立,英雄豪杰土阶生。

堪怜小子谋微利,敢鄙阉人博盛名。

莫以威风驱道义,皇皇屋内作颠莺。

七十九

万木葱茏总有猱,寻常专爱着红袍。

台前侃侃谈猫鼠,幕后悄悄弃马毛。

或入皇门求印佩,或随王母食蟠桃。

卿家既少屠龙技,何必身怀一把刀。

八十

我悲饕餮逆乾坤,直叫长天日色昏。

剩有贪心挖府库,全无烈胆护昆仑。

双眸不见天堂鸟,一脚已临地狱门。

倘使轩辕今在世,能将何语对人言!

八十一

阴阳相合谓之和,古圣先贤已道多。

万物齐同难继绝,千人各异好吟歌。

高山最喜长河伴,雄杰还需骏马驮!

寥廓长天悬日月,刚柔失济染沉疴。

八十二

乾坤朗朗暗云生,一样家园别样情。

冠冕何曾担道义,精英未可论功名。

心中已失清纯地,世上遂多洗浴城。

抱楷长悲谁继绝?想来涕泪若河倾!

八十三

凶顽围困赖何思?我对青天一问之。

空寂山川无语复,苍茫天地有人知。

弓刀不锐难擒虎,哮吼弱音怎作貔。

咎魅周边连叫阵,中枢孰个可挥师?

八十四

诗魂不复梦南柯,举目谁吟杜子歌?

魏阙久无新气象,斜阳还照旧山河。

贤亡圣逝人言少,欲盛贪兴马扁多。

试问神医今有否,可当吾面治顽疴?

八十五

五十年前一帅哥,青春热血已消磨。

烟云百事唇边语,荆棘半生垓下歌。

剪影游踪留北海,宗唐习宋慕东坡。

无缘得入神仙籍,只合蓬蒿择个窝。

八十六

惯读诗书抱墨香,文章几欲洒清光。

芙蓉出水天然色,黼黻缘身工艺装。

麟角长龙飞桂殿,梨花茂树透芸窗。

凡人强作高人语,焉敢推心说汉唐?

八十七

残年问道不嫌迟,冀占东风第一枝。

铁板铜琶饶得趣,真言谶语亦沉迷。

捧来诸葛马前课,收起岑参雪后诗。

总叹文王推易卦,禨祥吉兆好先知。

八十八

几番绮梦在中宵,欲往蓬瀛道路遥。

一片冰心空许诺,千重水面实无桥。

神仙未必皆愉悦,草木真能不寂寥。

若遇烦忧歌几曲,岂容愁雨把人浇!

八十九

风云过后见尧天,曾入潘园觅古泉。

孤品每逢惊爆价,稀珍最怕假充鲜。

人心不测纯真少,世相纷争腐臭全。

就此归来磨砚墨,还循旧例种诗田。

九十

水光山色动神州,魂系江南三大楼。

黄鹤长天飞杳杳,滕王旧事去悠悠。

千年忧乐心中在,万里波涛槛外流。

骚客登临多咏叹,从来不及佩吴钩。

九十一

自古中华色尚黄,何人就此作文章?

源头或可追尧舜,流变悠然到汉唐。

作息晨昏亲土地,施行文武著衣裳。

焉知今日同淫秽,真叫诗家倍感伤!

九十二

长河百里一条鱼,欲往天庭觅上居。

十载凄风吹破帽,半潭污水染清渠。

真言易对他人道,俗愿难从自己除。

蓬草封门堂里静,面前唯有旧诗书。

九十三

疏林远望是金台,旧事烟云不复回。

满目风光皆竖子,一身正气几雄才。

贤人每每唇边挂,奴子常常座上抬。

莫怪诗仙生怨恨,消愁还赖夜光杯!

九十四

闪烁群星缀紫穹,苍茫旷野水流东。

自然序列恒无限,人事排班变不穷。

风雨一生空冀盼,山河万里待昌隆。

何时更有雄才现,扫尽豺狼得大同!

九十五

耳光一记不寻常,堪比轰天炮弹强。

直叫乌衣藏外馆,还将赤日变斜阳。

山川先后惊颜色,龙虎交相搜肚肠。

累累崇台谁献艺,中和礼乐动玄黄!

九十六

春花秋月惹相思,千里传书青鸟迟。

心语无声谁解得,乡音有韵我怀之。

贤师虽授为人道,慈父难留创业基。

有幸倾情文学梦,而今正好寄诗词。

九十七

三番易宅屡搬家,堪笑平生似蛤蟆。

初傍长河无水草,还临古树笼烟霞。

楼前旧是亲王墓,院内今多宝马车。

异象缤纷浑不解,凤凰何故变乌鸦!

九十八

百户为邻共一楼,朝霞暮雨度春秋。

人来人去不相识,门闭门开各自由。

唯有阶梯通上下,却无机会诉欢愁。

凡尘似隔天涯远,西半球兮东半球。

九十九

纸面爬行大半生,老来双眼对荧屏。

轻敲文字盘中跳,速点词章网上铭。

或摘苍空星亮亮,或寻莽野草青青。

笑余真似蓬莱客,各色风光赏不停。

(孤雁出群格)

一百

七十三年风雨稠,曾经楚水与秦丘。

湖山只染青春色,刀笔难消白发愁。

蝇利蜗名随梦散,唐诗汉赋把魂留。

将心远寄云天外,落在昆仑顶上头。

程裕祯(Cheng Yuzhen ),男,汉族,1939年生,山西太谷人;教授、诗人。爱好诗词创作。网名“酎泉老人”。

期货高手直播立峰期货(期货高手归隐谈期货)2




世人爱花,怜其柔弱,恋其绚烂,也多以娇花这样的特质为美。相形之下,顽石,冰冷而粗砺,总被形容为“怪”、“丑”、“顽”、“拙”。可在中华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豪门鼎贵,无不对石头怀有一种特殊情感,同时也赋予了石头深刻的文化内涵,正所谓“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浓缩了一方山水,安静伫立于喧闹世俗中的文石,在三教九流的石痴眼中,道家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儒家称之“坚贞沉静,孤高介节,君子也”,释家曰“片石孤峰窥色相”,照见五蕴皆空,观石而得自在。众生无不托石观心,以石为友,拜石为师,藉此追求“我心常静,则万物之心通矣”的境界。


爱石之情:亲之如贤哲


陆游在《闲居自述》中这样吟咏:“自许山翁懒是真,纷纷外物岂关身。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他的老师曾几叹道:“闲居百封书,总为一片石。” 一片石几乎使他的生活发生了改变。白居易爱太湖石,“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米芾更是自嘲;“癖在泉石终难医”。他在涟水做官时,藏在书屋玩石不出,按察使杨次公去见他,劝他不能以石废事,米连取数石,一石比一石妙,玲珑可爱,在杨面前翻来翻去,并说:“这样的石头,我怎能不爱。”杨最后实在忍受不住,说;“非独公爱,我亦爱也。”从米手上夺一石,上车去也。米芾可谓“古今第一石痴”。在安徽就任无为军知州时,米芾初入官署,见署衙庭院中立一块大石,“状奇丑”,而“憨然无邪,有君子之气”。立命仆从更衣长袍,整理帽冠,对着奇石下拜。米“癫”拜石,留下了千古美谈。


“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东坡先生以纵横恣肆、旷达高迈的诗文驰名青史。他的一生几遭贬谪,在错综复杂的宋王朝斗争中饱尝仕途险恶的滋味,愤懑不平之气交织于心,发诸毫端,借诗画以泻胸中盘郁。他所画的《枯木怪石图》,枯木虬屈的姿态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身躯,显示出无穷的活力,气势雄强。树脚下有一怪石,石状尖峻硬实,石皴却盘旋如涡,方圆相兼,既怪且丑,似快速旋转,造成画面的运动感,更显示出此石顽强的生命力。苏东坡爱石,众所皆知。从风华正茂,到剑老无芒,直至乘风归去;石头都伴随着他的人生,见证着他的悲喜。他也曾以香木底座置放他的“小有洞天”石,座中藏香炉,正对着岩岫的孔穴间,每焚香,香雾由石穴中穿出,产生烟云满岫的感觉。后来这款太湖石到了黄山谷家,山谷后人将它和山谷授官文书告身同置一箧中,石头也成了供奉的宝物。



文人的诗词作品中对奇石的描绘,不绝如缕。如苏轼的《雪浪石》中“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尽显雪浪石之磅礴气势。欧阳修除纵情于山水之间,家中也收藏了许多珍贵罕见的石砚、石屏等古玩珍物,其在《中秋不见月问客》中写道:“试问玉蟾寒皎皎,何如银烛乱荧荧。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字里行间都是赏石之无穷乐趣。米芾的《研山铭》书道:“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石之气势、变化、色彩淋漓尽显。



石何以吸引人?宋宰相杜衍之孙、号称“云林居士”的杜绾,在其《云林石谱》中言:“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怪,或岩窦透漏,峰岭层棱。……物象宛然,得于仿佛,虽一拳之多,而能蕴千岩之秀。大可列于园馆,小或置于几案,如观嵩少,而面龟蒙,坐生清思。” 其实,这种观念在唐代诗人、赏石家白居易的《太湖石记》中已有详细描述:“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 在杜绾、白居易眼里, 赏石便成为了一种山林之浓缩和象征,从而,奠定了传统赏石的隐逸意味。清初园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 小中能见大是文人墨客们的爱石情结所在,在当时社会的思潮时尚中,文人士大夫们以超然尘世、笑傲烟霞为生活乐趣,而赏石作为自然景观的缩影也被提升到了蕴涵人生哲理的境界,成为文人们寄情山水的对象。无论园林置石,还是案几供石,虽然大小尺寸和供置形式有所变化,但是其小中见大,芥纳须弥、亲近自然、卧游山水象征意味应该并没有改变,这也是无论横山或是立峰,古代赏石都可以称之为“山子”的原因。



南朝齐著名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人们寄情山林的缘由,是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不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于是“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将崇山峻岭一一纳入画境,或缩龙成寸,用同质的石头来模拟大山大水,借“百仞一拳、千里一瞬”的缩景来寄托江湖之思、林泉之意,开启后代赏石文化之源流。其“山水质有而趣灵”、“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等艺术美学观点,将山水的自然性与文人们的主观情绪和价值取向挂钩起来,为后世的文人艺术发展奠定了精神基础。文人们远离山水,奇石便成了他们沟通自然、探索神秘力量的通道,以石养心,以石入道,以石感怀天地,成为他们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


赏石是读大自然的天书,是对远古的神游。前人品石,或将其概括为瘦、漏、透、皱,或以清、丑、顽、拙评之,或谓之苍、雄、秀、深,等等,石头被人的温情拥抱。一块顽石,深动人的幽情。中国人玩石,与其说是品石,倒不如说是品人,通过石来品味人生,品味生命,是将生命放到永恒中审视它的价值和意义。白居易《太湖石记》说:“然而自一成不变已来,不知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高者仅数仞,重者殆千钧。”“噫!是石也,百千载后,散在天壤之内,转徙隐见,谁复知之?”无声无息无文的石,以不变为变,以不美为美,以不常为常,以其不为物所物,所以能恒然定在。中国人说“海枯石烂”,意思是不可能出现的事,石代表一种不灭的事实。平泉主人李德裕诗云:“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石从宇宙洪荒中传来,裹孕着莽莽的过去。一拳顽石,经千百万年的风霜磨砺,纹痕历历;经千百万年的河水冲激,玲珑嵌空。天地变化,造化抚弄,造出千奇百状的石。所谓“秀孕片石迷宇宙”。中国人玩石,惊造化之鬼斧神工,更重要的是打通一条无垠的时间通道,那隐约的孔穴,如同是观宇宙永恒的眼睛,真是:浪淘犹见天纹在,一石揽尽太古风。


山往往是石头的聚集,无石不成山,“山不让土石,以成其高。”(《淮南子·泰族训》)许多传说、神话、信仰以及宗教、建筑、文学、生态、民族、历史、地理,乃至心理的研究都与山岳文化息息相关。山石厚重而不迁,人们对石这种品性怀有崇敬之心,甚至将山水神格化。但随着传统农耕社会物资的富足,见识的增多,文人们渐渐从静观自得的从容生活态度中体会到了山水的美感。《诗经》即有描绘壮美山河的诗句,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等,天开图画即江山,更蕴藏着万物运行的人间秩序。而《楚辞》则在自然山河中酝酿抒发个人情志,可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



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认为,“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石令人古”,其意为山岳形象或是意象的赏石与“太古”有一种时空穿越。无独有偶。宋代诗人唐庚有一首《醉眠》诗写道:“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所谓“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便道出了这种古意。


山石在古人心目中自有生命和性情,不但是万物生长的地方、可以居游的场所,它还是崇高(德行)、长寿、隐逸的象征。南北朝诗人陶弘景隐居茅山,在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写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从此,山中和白云就成为了文人雅士所向往的“净土”。


长期以来,一片顽石的美学特征让世人神往,这没有生命的物体,给予我们的思想启示竟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能力,它那来自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特有之美,集形、色、声、韵于一身,体现了特有的东方文化趣味,折射出灿烂的东方哲学理念。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虽然不能尽享山林之趣,但小中见大的立于园林、几案上的赏石却能抚慰世人野逸之心。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


“大可列于园馆,小或置于几案”。文石,是中国林泉文化的延伸和精华浓缩,体现了士大夫与文人的仁山乐水精神,是“天人合一”古典思想的重要文化遗产。这种充满东方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洋溢着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气息的中式符号,深刻影响了美术、戏曲、宗教、文学等人文领域,历史上甚至牵动过政治经济的神经。它随着中国山水画和园林文化而伴生共长。如苏州的四大名园:宋代沧浪亭、元代狮子林、明代拙政园、清代留园,还有南京瞻园、无锡寄畅园等江南名苑;而北派则有北京圆明园、颐和园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等清代名作,都是赏石文化的物质遗存。



悠悠顽石,结天地灵气而生,静置几案,虽不能言,却能成功将你引入一种心境。室如云林,避绝喧嚣;斋若山房,无畏清秋。正所谓“人乃天地之灵,石为天地之本,灵本与固,则通神,其乐无穷”。以石修身养心悟道,让集天地自然灵气于一体的奇石多了一层通灵与韵致。石兴人哀怜之叹息,也能振刷人的精神。明末松江艺术家莫是龙说;“忽寻苍翠深,巉巉立孤石。借尔白玉姿,对此青霞客。”石有“白玉姿”,人是“青霞客”,是枕流漱石之人,是林下沧浪之士。以此青霞缘,独“对”白玉姿,人与石相与缱绻,自有无边的浪漫。赏石之境,源自对造物的认识,无论以古今观之,赏石在居室空间中的真趣,都显得意旨深远。


一石清供,“千秋如对”。石者,永恒之物也。人于石前,独对千秋,对万年,对永恒。而人只有须臾之身,以须臾之身独对永恒之石,油然而生对自我生命的怜惜。“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石顽然不动,无声无臭,而人则每被困境所缠绕。独思生命之价值,抚慰此生之短暂,时而激起生命理想的驰骛,这“千秋仅笔”,在生命中灿烂地跃现。石而非得居沮丧之叹,而放旷高举,俯仰之趣由此得焉。

中国人爱石,以奇石来抚慰生命。所谓天怜爱山欲成癖,特设奇供慰寂寥。这也许是白乐天先生“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的别有深意罢。



绘石之意:精微广大



传统文石,充满了人文隐喻和信仰图腾的象征意味,包含着多重文化基因和元素,它是中国几千年以来,以许由、巢父为代表的高士文化和隐士精神的结晶,汇集了道家、儒家和禅宗的东方人本哲学精华,也是对话自然、天人交融的修行介质。



灵石有意,石之意表现在对石的赋诗作词、品题铭刻等方面。绘画则讲究“致广大,尽精微”,“致广大”是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山玩水,得其宏观气象;“尽精微”是指近距离接触品尝并亲手把玩山石,深入认识其质地与纹理,在取意造境中以小见大。将一块山石拿在手中把玩和远距离观望山石得到的感受不同,如《周易》所说“仰观俯察”“通德类情”的体验方式,对事物由宏观到微观、从有形到无形进行整体把握。中华文石之情,源远流长,无论绘画还是为文,历代文人始终是其发展、流变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从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都可看出中国人对石的喜爱,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早在上古史中,或与石器时代的崇石有关,《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约于战国成书的古籍就已有青州的泰山怪石、琨石、瞻诸山彩石、长石山鸣石、葛山瑊石、即谷山珉石、游戏山封石等各类美石搜奇,甚至记载被大禹生下儿子启,也是变成石头后破裂生出。

汉代的黄老思潮、魏晋玄学和南北朝佛学的兴起,清淡风气盛行,建安七子、玄学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等文士名流造就了人文史上“魏晋风度”的氛围,直接导致了林泉、田园文化的滥觞,其中“桃源陶令”陶渊明成了著名石友,后世称之为赏石祖师。

东晋末期,诗人陶渊明归返田园以后,以耕作赏菊赋诗为乐,闲暇之时把酒东篱,身边有巨石如砥、纵横丈余,相传他每醉辄坐卧其上,觉此石有醒脑提神之功效,便郑重其事地名之为“醒石”,因此被奉为开创赏石先河的鼻祖。后世程师孟曾为诗云:“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尽写旖旎风流之态。


雅石经过魏晋之风的启迪,又受唐诗的深化,既可以“以小观大”卧游山水,又能托情寄闲,广受历代文人喜爱。逮至唐代,赏石蔚然成风,在文人士大夫中最有盛名的当属白居易。 曾作《太湖石记》,其存世诗文有多首咏太湖石的诗句。他在《草堂集》中写道:“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善山水,疲痴如此。”晚年居住洛阳,更是“阁前叠石,堂中藏石”,曾在杭州得一方“天竺石”,在苏州得五方“太湖石”,运到香炉峰北遗爱寺西,周遭遍植松竹,作垂暮安身之地。他的挚友牛僧孺,曾题诗奉和白居易的五方太湖石,曰“太湖石奇状绝伦”。牛亦深谙个中趣味,将石头分为上、中、下三品,乃石痴之写照。


著名诗人柳宗元在柳州任职期间,也喜欢当地的奇石,曾将“柳州八景”之一的“龙壁回澜”,即柳江河底的一种墨石制成墨砚送给好友刘禹锡。据《素园石谱》介绍,诗圣杜甫也曾收藏一方奇峰突兀、意境幽远的“小祝融”,而祝融峰本为南岳七十二峰之最高峰和主峰,可见诗人对奇石的宝爱之心。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声名大噪而终生埋没的才子诗人张祜当时以收藏太湖石著名,而身后所藏名石风流云散,自号“天随子”的“江湖散人”陆龟蒙,还为之哭道:“一林石笋散豪家”,痛惜不已。


隋唐五代时期,宫苑园林文化达到了第一个高峰,佛教昌盛也使寺观建筑鼎盛一时,大批达官贵人、文人诗家甚至上层僧侣,多有追求奇山异石的雅兴并将之植入园林、庭园和书房。唐代著名文人如杜甫、刘禹锡、白居易、张祜、陆龟蒙、皮日休、杜牧等,都留下过大量赞誉美石的诗文和记录,吴道子、阎立本等众多名画家也描绘过大量奇石珍木的画面场景。如唐代阎立本《职贡图》描绘八蛮进贡玲珑山石的场景,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调琴啜茗图》描绘了唐代仕女与园林赏石、庭院坐石的场景,孙位的《高逸图》刻画了魏晋隐士在奇石异苑中席坐清谈的场面,五代赵岩的 《八达春游图》在描写纵马春游的背景里,全面写实了当时湖山洞石的宫苑布景情形。见证了奇石从苑囿的假山构筑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陈设之物的历史进程。



两宋时期是文石文化的黄金时代。北宋时,宋徽宗赵佶以帝皇之尊迷恋道家、异石、庭园,征召花石纲、大兴土木修建“艮岳” 修仙宫苑。可以说,他玩石头,败了整个盛世王朝。宋徽宗有个特殊的癖好,痴迷收罗奇花异石,专门派人到沿海地区打听消息。起初,阵势还不大,后来因为进贡者得到宋徽宗加官晋爵的赏赐。于是,皇帝个人的爱好就变成了国家行为,为了侍奉讨好这么一位“石痴”皇帝,眼红金权的朝野群臣们积极响应。奸相蔡京更是投其所好,在苏州设应奉局,专门在江浙一带收集奇花异石运往汴京。运送花石的船队,每十艘为一纲,于是就有了宋徽宗强征“花石纲”的故事。每每寻到些天然巨石,为了方便运输这些庞然大物,朝廷还专门打造了大容量的货船,造船费资巨大。试问钱和人何来?靠增税、抓壮丁。百姓苦不堪言!有次运来的石头太大了,虽平安到达了汴京,可进不来城门,于是就把城门拆了,待石头送进去后,又重建了城门。还有,寻石的队伍,在平民百姓家发现了一块奇石,如主人不愿贡出,官员就强拆了私宅,取出石头。在宋徽宗亲自主持修建的极具江南风味的皇家园林建筑“艮岳”里,就点缀着从全国各地采集的怪石,林间还放养着世间难得一见的奇禽异兽,可谓是极致奢华。宋徽宗爱石,让许许多多平民百姓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除了群臣的供奉,宋徽宗爱石也会上演强取豪夺的戏码。大书法家米芾有一块名为研山天然灵璧石,该石头原是南唐后主李煜所藏,后被李煜第五代后人也就是米芾之妻李氏收藏。李氏将传家之宝赠予米芾,米芾本就爱石如命,又因为石头是自己与夫人爱情婚姻的见证,所以格外珍惜。不巧的是,米芾的这块石头被挚友宋徽宗看上了,并意欲索取,米芾不忍,就夺了回来。此后,宋徽宗念念不忘,为了得到石头便想利用皇权强夺,这就令米芾陷入性命与爱石的艰难抉择。万般无奈之下,救夫心切的米夫人就亲手将石头予了宋徽宗,被救回一命的米芾却也因此深深地伤了心。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馆所藏的“宋四家”之一米芾《研山铭》卷,便是宋代文石文化鼎盛一时的缩影,一段关联四个历史人物的离奇记载,叙说的就是宋徽宗与蔡京合计抢夺了画中之石:米芾夫妇的传家宝——南唐后主李煜递藏遗传的“灵璧研山”。米芾爱石近癫,在人头与石头的抉择间不得不泣别爱物,这阙三言体的雄奇崔旷诗文和书法,据说便是悲愤离别前留下的千古绝唱:“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面,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后坤。极变化,阖道门!”


在赵佶、米芾、苏轼等影响带动下,上自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苏舜钦等名公巨卿,范成大、叶梦得、陆游、杜绾、赵希鹄等文人学士,直至一般贵族士绅,朝野内外,无不纷纷仿效,竟成一时风雅,尤其是杜绾的《云林石谱》,是文石文化已臻成熟的里程碑式著作,影响深远。宋代除了董源、巨然、范宽、李成、关仝等宏伟壮观伟大山水绘画艺术外,伪作赵佶《听琴图》、苏汉臣、陈宗训等名家在仕女、婴戏等庭院风情作品中留下了大量以文石为景的历史作品。


苏东坡也曾对他为一块收藏的雪浪石赋诗:“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雪浪石有石破天惊的形态,虽鬼斧神工亦不能办也。在东坡“文石而秀”的基础上,米芾更提出“瘦、绉、漏、透”的赏石四要领,至今仍是玩赏太湖石的圭臬。

杜绾,在文人赏石、玩石的基础之上,总结撰写了品石专著《云林石谱》,后被收入《四库全书》,载石品达116种,对每种奇石都说明其出产地区、采集方法,还描绘其形状、色泽,品评等第高下,在历代赏石界享有很高声誉。更加难得的是石谱中还对鱼类化石和植物化石的成因作了介绍,充满大胆的猜测和科学的思维。


宋代赏石文化的异军突起离不开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渊源。任何文化艺术的兴盛都离不开它所生长的土壤。首先,宋代赏石文化的繁荣与唐宋变革时期沿袭下来的小国寡民、偏安一隅的心态有关。五代十国时期,各种势力盘踞一方,各为其利,缺乏具有大一统目标和心理认同的时势英雄。小国寡民的统治形态造就了君主们普遍小富即安的独裁统治心理。与汉唐时代的开疆拓土、雄魂大气相比,两宋偏安一隅的状态使士人眼中疆土世界变小,文化的眼界却有极大的转变,对儒、释、道及其他各种文化艺术的研究更加精微细腻、纵深悠远。在本质上,宋代后继统治者的心理与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一隅的小富即安的君主心理有不少相似点。在腐败奢靡的政治统治下,享乐主义盛行,朝中文人士大夫多转怀寄情于山水之间,对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在宋金战乱时期,石所被赋予的品格倒成了文人逃避世事、慰藉心灵的寄托。

其次,主流精英的支持。宋代赏石文化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这与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文人心理有很深的联系。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无疑给文学艺术的繁荣培植了丰厚的土壤。当时的文人政客在官场失意,便产生了逃避世俗的念头,既在官位,又欲归隐,而奇石便成了他们与自然对话的桥梁,因此,大则建园,小则置案头,以奇石窥天地,以期实现餐云卧石、枕石漱流的人生乐趣。宋代赏石偏重于“文人石”,即融入了观者观念、思想的观赏石。开宋代赏石风气之先的是南唐的李煜后主,他即位时已是宋太祖称帝的第三年。宋朝由于“程朱理学”的盛行,士大夫们追求内省型的文化,与奇石孤寂对话,符合他们的心境。宋代的奇石更属于“观念石”性质的奇石,士大夫们把政治抱负、人生情怀、仕途感慨都隐匿于赏石中。因此,赏石文化兴盛于宋代既有先天的历史传统,亦有后天的社会需求,其兴也是必然。两宋承袭了南唐文化,文房清玩成为风雅文人珍藏必备之物,鉴赏之风臻于极盛,苏轼、米芾等均精于此道,发展成专门学问。在商业繁华和知识发达的背景下,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宋代艺术享受阶层日益追求艺术的精致和秀美,象征意味更浓,艺术造诣更为高深。

再者,经济的发展和富民阶层的崛起。宋代赏石文化更加世俗化,赏石主体除了上层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不乏经济富余的富民阶层。富民阶层是在宋代经济政策宽松、经济实力增强的背景下壮大起来的,他们拥有财富,却无任何特权。因此,依靠自身力量兴起的富民阶层维持其家道不败的根基就在于财富和文化教育。富民阶层的崛起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无疑是推动宋代赏石文化兴盛的原因之一。宋代赏石文化向世俗化、平民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与富民社会造就的“地方精英”、“士绅社会”有很大关系。


蒙元阶段,是人文发展的低潮期。但压抑的社会氛围,不仅没有摧毁山水林泉文化,反而更激发了文人们向往自然自由之情,元四家也将中国古典山水画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道教受宠而倡,也为山水泉石文化的一个庇护所,赵孟頫与道士张秋泉就曾留下“水岱研山”一石的逸事。 赵孟頫的文字交张雨,生平最慕米芾为人,也以蓄石为乐,他的一方“玉恩堂研山”石,“峰峦起伏,岩壑晦明,窈窕窳隆,盘屈秀微”,后为《素园石谱》作者林有麟祖上所得,传到有麟,珍爱有加,题铭曰:“奇云润壁,是石非石,蓄自我祖,宝兹世泽。”元代戏曲与元代陶瓷装饰等艺术领域也都持续留下了庭园赏石的印记,元青花瓷器便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体。

元代的文人学士秉承宋人雅好奇石之遗风,赏石既可以用来遥念故国山河,并且借以抒发积郁之情,因此广受知识分子所喜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赵孟頫、管道昇夫妇、倪瓒、朱德润、张雨等。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将丹青之法施用于园林经营,曾参与“狮子园”的规划工作,以逸笔草草的手法化平淡为神奇,各式“盆景石”画意宛然,把传统盆景石创作发挥得淋漓尽致,将中国园林之美,尽纳于素盆之中,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玩石者的审美。

明清以降,文石文化得以全面恢复,并迎来全盛时期。在这数百年间,传统山水画和明式园林文化、家居文化,从实践到理论均已发展成熟。浙派和吴门画派的兴起,造园大师计成的开山专著《园冶》,林有麟的《素园石谱》,王象晋的《群芳谱》,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的《闲情偶记》等相继问世,极大推动了园林和赏石文化的发展,也将文人雅赏活动推到了一个极专业、精微的理论境界,至今都是“小中见大”的典范。明末,时称“友石先生”的书家米万钟便是文人藏石玩石的代表,其从粒珠大的雨花石到高达数米的庭园巨石,搜藏成癖,无所不罗。

林有麟家世代藏石,到他这一代已数量颇丰。他尤喜变化多姿的“六合石”(即雨花石)等卵石,并一一惠以嘉名,甚至将奇石“青莲舫”的名字作为自己的斋名。过眼奇石既多,又广搜博讨,他的著述《素园石谱》堪称最完备的一本图文并茂的石谱。内容上起南北朝而止于明代,囊括明前书籍中有关于雅石的各种记录。一方面保留原图的风貌,并且详细转叙雅石的产地、采石状况、命名由来、造型特征,以及文人墨客间的赞咏词句等。

明代爱石文人之中,大名鼎鼎的有“千古奇人”徐霞客。这位志存高远的旅行家在用双脚丈量大地的行程中,也对所遇的奇石情有独钟,并形诸文字。大理石即因他的记述传播久远,名扬至今。他赞叹奇石上的天然风景:“从此丹青一家皆为俗笔,而画苑可废矣。”


一些爱石的画家亦将画笔用到实处,如清代大画家石涛,与前辈画家倪瓒一样,将画法与园林构造之法融会贯通,在扬州用太湖石亲手叠成一个章法奇好的“万石园”,虽由人作,宛若天工。而“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亦剑走偏锋,才情过人。他深谙“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辩证之理,对于米芾的赏石四则首先做了肯定,认为他已“尽石之妙”“知好之为好”。同时又指出他“不知陋劣中有至好也”,进一步发展了苏东坡和米芾等人的“丑石观”。认为石丑,“丑而雄,丑而秀”,方臻佳品,从而“一块元气结而石成”,看似凹凸不平,崎岖险怪,却是“陋劣之中有至妙也”,绝难以寻常审美观视之,如同现世之奇人。 至清中期,“乾嘉学派”的领袖之一、扬州学派大宗师、金石家阮元,更融合古代山水画屏风和文石文化,在具有酷肖山水云气景象的天然纹理的云石板,镌题诗文,成为文房插屏、挂屏直至案、桌、椅的镶嵌主板,风靡一时,流行至今。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传说女娲补天遗下的那块石头,凡心未了,乃惹来一段红楼旧梦的孽缘。清代文豪曹雪芹以此暗喻为引,写下不朽作品——演绎豪门兴衰与爱恨情仇的《石头记》。曹雪芹的《自题画石》,书中涉及不少关于“玲珑山石”的专业描绘,说明作者本身也是奇石研究者与收藏者。史载曹雪芹还会画石,其好友敦敏留下一首《题芹圃画石》诗:“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傀儡时!”画笔与文笔,堪谓殊途同归。

蒲松龄一生写下赏石诗存40余首,并将他挚爱的10方佳石称为“十友”。他的聊斋名篇《聊斋志异》就描写了人与石的一番奇情:一位爱石之人邢云飞,在捕鱼时偶获一奇石,四面玲珑,峰峦叠秀,便日日供诸案头,以命相许。可是后来屡屡遭豪强达官抢夺,邢云飞矢志不移,终于觅石归家。蒲松龄为此叹道:“卒之石与人相终始,谁谓石无情哉?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非过也!石犹如此,何况于人!”把人与石融为一体,拨响绝妙的石文化乐章。蒲松龄曾长期在故乡同里毕家设馆教书,有石隐园,奇石林列,蒲松龄称“石丈扰堪文字友”,并效仿米芾,“我具衣冠为瞻拜,爽气入抱痊沉疴”。蒲松龄曾感慨“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那青眼知己,或在纷纷扰扰的红尘之外,别有天地非人间。那里还有扶苏的草木,静穆的山水,有如奇遇一般的奇石,不离不弃,快慰人心。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石的喜爱绵延不绝,风雅余韵犹存。 然而,进入近代,随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衰退,时世动荡,家宅难安,赏石文化也衍流渐竭,不复昔日盛况。文石随着传统人文精神的颓废而全面式微没落、变异了,委实让人扼腕浩叹……

期货高手直播立峰期货(期货高手归隐谈期货)3

人类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史。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利用天然石块当武器,新石器时代制作打制石器,直到今天现代花岗石、大理石、板石仍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材料。人类在上百万年中对石头的使用中,逐渐产生了"石文化"。

作为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天然石为主要的观赏对象,以及为观赏天然奇石而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原则与方法,被称为"赏石文化"它的表是 "形质纹色 ",里是 "道魂气韵 ",两相结合的相濡、相融、相谐,就是中国赏石文化之内涵 。

毛主席说过:"人猿相揖别,只几块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人类文明的奠基是从石头开始的。观赏石文化脱胎于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石文化的重要分支,并在历史长河的演化中积淀了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心境艺术,是中华民族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情感、哲理在石文化中的反映与延伸。

一、赏石文化的形成

赏石文化的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 "女娲补天 "等神话反映了当时人们从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的过程,反映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观赏石文化率先在造园实践中得到发展,伴随秦汉园圃的出现, 观赏石也逐渐地流行起来。秦、汉时代的阿房宫、上林苑等园林中都有许多景石,产生了一种以"一池三山"为手法的园冶传统。东汉、三国以及魏晋南北朝,很多达官显宦的住宅、宫观寺院都非常重视景石的运用。

魏晋时期,赏石的功能不再是单纯的观赏,增添了一份精神的寄托。人们于外挖掘自然之美,于内挖掘人格之美,政治思想的多元化又使得文人士大夫们寄情山水、崇尚隐逸,赏石文化在越来越大的需求中得到发展。

宋代赏石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成为宋朝赏石的主流人群。当时的上层社会流行"人乃天地之灵,石为天地之本,灵本与固,则通神,其乐无穷"之说,赏石风气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广,以石养心,以石修身,以石悟道之风风靡一时。在宋代经济繁荣和知识发达的背景下,赏石文化走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变得更加多元,更加细致,内涵也更为丰富,并上升到了哲学层面。

明清时期,赏石的队伍不断扩大,民间藏石开始兴起,赏石从实践到理论已发展得极为成熟。不仅皇帝、士大夫造园置景,一些地方财主也附庸风雅打造私家花园。许多立峰名石被采集作为园林的景观标志,许多造园专著和石谱相继问世,许多写石诗画精彩纷呈、造诣高超, 中国赏石文化达到全新的高度。

二、赏石的审美

观赏石是承天之灵,借地之力,浑然天成地显露出大自然的风采和超凡脱俗、不加雕饰的自然美,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

赏石是一门艺术,属于文化范畴。赏石知识所涉及的领域,上至天文,下达地理,纵观历史,横听哲学,粗分实用,细缕美术。所谓"寒姿数片奇突兀,曾作秋江秋水骨",中国传统文化把奇石与人的风骨相系,以"瘦、透、漏、皱"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道法自然"的标志之一。

历史上玩石之人不在少数。唐代宰相李裕德 、牛僧儒虽因党争不和,却都痴石如迷;陶渊明于庐山醉卧石上,元代张养浩为造园置石而弃官,宋代米芾因爱石被后人敬为 "石圣",李白 、杜甫、白居易、柳宗元 、刘禹锡 、杜牧都曾为石头咏诗赋词。

奇石美在天然,巧夺天工,给人以变幻、神秘的享受,集百美、千奇、万变于一身。这种独特的天性,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美学观念上"神贯于形"的共性,崇尚神似大于形似,把神似作为最高的审美追求的目标。

奇石各部位的轮廓线 要求"宜曲不宜直",追求线条流畅、明晰。其形宁拙勿作,不失天真 。赏石宁可保留石之拙,也不要人为做作,要求保留奇石体形体的线条走向、力点、动感,方能全面展现石体不可人工再造之美、天然之奇之美、形态不似胜似之美。

清代大书画家、藏石家郑板桥认为:石以丑而雄,以丑而秀。一块怪石看似凹凸不平, 险怪横蛮, 难以寻常审美观视之, 却是陋劣之中有至好,丑陋之中存至妙。这样的丑石, 让人百看不厌,耐人寻味。

三、赏石文化的内涵

宋代是中国赏石文化发展的高峰,这与宋代的"小国寡民"、偏安一隅的心态有关。与汉唐时代的开疆拓土、雄浑大气相比,两宋偏安一隅的状态使士人眼中疆土世界变小,对儒、释、道及其他各种文化艺术的研究更加精微细腻、纵深悠远。

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无疑给文学艺术的繁荣培植了丰厚的土壤。当时的文人政客在官场失意,便产生了逃避世俗的念头,既在官位,又欲归隐,而奇石便成了他们与自然对话的桥梁,因此,大则建园,小则置案头,以奇石窥天地,以期实现餐云卧石、枕石漱流的人生乐趣。

经济的发展和富民阶层的崛起,使得宋代赏石文化更加世俗化,赏石主体除了上层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之外,经济富裕的富民阶层也加入了赏石的大军。宋代赏石文化向世俗化、平民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与富民社会造就的"士绅社会"有很大关系。这些富民阶层是在宋代经济政策宽松、经济实力增强的背景下壮大起来的,他们拥有财富,却无任何特权。依靠自身力量兴起的富民阶层维持其家道不败的根基就在于财富和文化教育。因此,富民阶层的崛起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推动了宋代赏石文化的兴盛。

除了入室作装饰,赏石还可以入园作景观。宋朝入园的奇石设计的风格更加清新、细腻和精致,展示了宋代园林的新水平,继承了晋人对风骨的表现,强调意境,着重渲染"神似"。奇石成为一种常见的造园材料。

到了明清时期,赏石文化深受雅致精巧的审美理念陶染,江南地区的园林日趋精巧,重视"壶中天地""芥子纳须弥"的空间之美,文人"袖里乾坤、瓶中天地"的审美趣味展露无遗。而此时的皇家园林,也随着上层社会审美需求的不断进步,用赏石逐渐取代假山或者叠石,成为宫苑中出现的新的观赏装饰。

在清朝的颐和园中,不仅有巧夺天工的建筑、闻名于世的奇珍异宝,一些形状奇特观测石也为皇家园林的带来了别样的情致。颐和园的石丈亭中有一块十分珍贵的南太湖石,被认为是最具观赏价值的石头。此石犹如伟岸丈人,慈眉善目,傲然挺立,有"京城传世名石独峰之冠"的美称。乐寿堂除了巨大的青芝岫外,还有两个小的太湖石,与院内的铜鹿、铜鹤、铜花瓶形成了一个方形。这是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是"天圆地方"理念在园林中的反映。

四、四大名石

中国古石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名石",是赏石艺术的典范,是赏石文化内涵的精粹。

1.灵璧石。灵璧石又称磬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磬石山,号称 "天下第一石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石音清越,犹如古代的乐器"磬"。灵璧石姿态万千,质地坚韧纯净,温润缜密,纹理丰富多变 ,光泽凝脂,色彩斑斓,以黝黑如漆最佳。北京社稷坛的 "青莲朵"便是灵璧石的代表。

2.昆山石,产于江苏省昆山城外玉峰山。昆山石质地晶莹雪白、润泽剔透,表面褶皱纹理丰富细腻,晶簇、脉片形象结构呈多样化,有"孤根立雪依琴荐, 小朵生云润笔床"之誉。昆山石产量相对较小,极为为名贵 。

3.太湖石。 产于江苏省太湖的禹期山、鼋山。白居易有诗曰"错落复崔嵬,苍然玉一堆 。峰骈仙掌出,罅拆剑门开",说的就是太湖石的突兀挺拔、玲珑多姿 、巧胜奇趣 。太湖石最能体现 "瘦、漏、透 、皱 "之秀美 "。太湖石以在水中者为贵,质地致密坚韧 、沉实浑厚,纹理疏密相间 、凹凸曲折,素淡清雅,是堆垒假山首选,特别适宜布置苑囿庭院。

4.英德石,产于广东省英德县英德山一带。其质地温润苍翠,叩之声如金玉,色以黝黑为贵 。英德石多具峰峦壁立、层岚叠嶂、纹涌奇崛之态,有"英石无坡 "之说 。

五、赏石之"道"

"石身人身,以石修身;石性人性,以石养性;石情人情, 以石陶情",说的是赏石能够怡情养性、清心宜人。自然奇秀、朴实无华的奇石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回归自然的宁静和超脱尘世的洒脱, 颐养一份恬然的心态和悠远的情怀,表达出赏石者的文化、知识、人格、艺术、修养的底蕴和内涵。奇石既有豪放之美、粗犷之美,更有婉约之美、细腻之美。

赏石文化的内涵可以用"道魂气韵 "四个字总结。"石道 "即遵循天道 之道,道法自然;"石魂"是赏石者人格的化身,包括赏石人生命的动力 、人生的内涵 、理想 和方向;"石气"是人类赋以奇石的美丽内在升华 ,是将奇石内外的统一糅合成一种无声无息的 "气",是坚贞、永恒 、沉静、浑朴的品格;"石韵"是与人的感觉有关的美学特征,是对赏石 、品石、读石的感悟。

《灵石记》上说:" 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 孤高介节,君子也。 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 然叩之温润纯粹, 良士也。"千姿百态的奇石是大千世界的缩影,那悠远清隽的风格,于情致之中显露的人生哲思, 使人清心益智,化躁为安,化忧为乐, 达到怡人眼目,怡人性情, 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境界。人们在赏石过程中也能得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六、综评

追溯赏石文化之源,解构"石"之意象,能让人更好的理解赏石的文化精髓。中国古代的赏石文化透映出东方赏石文化特有的奥妙、神秘。赏石与原始宗教、自然、崇拜连在一起,与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连在一起,与仕途的体验连在一起,与抵御大自然的心境连在一起。

只有正确理解传统赏石文化之精髓,才能在现在这个市场经济背景下过度商品化、炒作化的赏石浮躁环境中静下心,回归赏石的本来趣味,熔铸美的情感,更好的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注: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