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期货直播室(天天财经期货直播室)

新京报 期货直播 2022-12-02 0

张中祥:三大因素影响碳定价,对碳税出台有信心,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京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民众期货直播室(天天财经期货直播室)1

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首批被纳入的2000多家电力企业的总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形成。如何形成合理的碳价引导企业减排?未来碳税是否会推出?双碳目标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围绕这些问题,新京报邀请了安徽大学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张中祥,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三位嘉宾进行讨论。

张中祥表示,从商业意义上讲的话,中国离最大的碳市场还很远。在他看来,建议实施可操作性强的碳定价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减少碳排放或者为碳排放买单。

中国距离最大“碳市场”还远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市场称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形成。

张中祥认为,中国的碳覆盖量是最大的,总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而2005年欧盟碳交易开始的时候,碳覆盖量21亿吨,第三阶段(2013年 -2020年)一级市场碳配额总量每年消减1.74%,2021开始第四阶段(2021年-2030年)的碳配额总量为16.1亿吨,并且每年消减2.20%。

“只能说中国刚启动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覆盖的碳排放量是全球最大的,但并不是商业意义上按交易总额讲的最大市场。按我们一般意义上讲的商业市场理解,中国离最大的碳市场还很远很远。”张中祥指出,欧盟碳市场主要以期货交易为主,现货交易只占每天期货成交量的一小部分,但配额交易量每天仍高达300万吨左右,全球80%以上的碳交易都是欧盟的市场,中国现在还是达不到该交易体量。

为何电力行业作为突破口?张中祥表示,无论是欧盟碳交易体系覆盖欧盟碳排放总量的大约45%,还是中国7个碳交易试点覆盖的碳排放占试点省市的总排放量的40%-60%,碳排放交易一般覆盖的排放占总排放量比较大。发电行业碳排放量大,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左右,而且电力行业产品较单一,数据容易核查核实,碳配额也容易分配,所以作为突破口先行。在确保从全国启动碳交易后平稳规范运行下,要加快扩大碳市场的参与行业和主体范围,“十四五”期间要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个高能耗行业。如果碳排放的度量、报告和核实有保证,覆盖的行业越多,企业异质性也越大,企业减排成本之间的差距可能越大,相互间的碳交易会越多,有利于在总的减排目标下降低总的履约成本。

火电企业未来是否将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且其中60%都用于发电。随着电力行业先行,火电企业未来是否将退出历史舞台?

张中祥称,中国煤电厂的效率不低,虽然煤电装机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2020年首次低于50%,但全国仍有10.8亿千瓦煤电装机在运行,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最近十几年新建的。而电厂寿命通常是30-40年,所以国内大量电厂还有20-30年的运行寿命,让这些机组提前退役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机组运行年龄更短。

张中祥指出,从理论上讲,欧洲主要是通过煤电成本升高引导了电力行业内部之间的结构调整。但中国的电价是国家制定的,煤电成本上升,的确可以增加新能源的竞争力,但如果碳成本由发电企业独自承担传导不到下游,一方面,这可能影响碳价达到一定的合理水平。煤电厂并不期望碳价太高,因为煤电企业承受不起。另一方面,碳价格信号无法真正在电力消费侧发挥作用,达到倒逼下游产业与企业进行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目的。

如何既能够帮助国家完成双碳目标,又不让这些煤电厂全部退役掉?“现在大家认识的煤电在系统中的定位将逐步向电量和电力调节型电源转变,将更多地承担系统调峰、调频、调压和备用功能。我不让你马上就淘汰,通过做调峰降低利用小时,保障现有大部分煤电机组20-30年的运行年限,并在2050年左右(取决于全球温升控制是1.5°C目标还是2°C目标)实现煤电全面退出,2060年前实现一定规模的负排放,支撑整个能源系统实现碳中和。同时,不能够再建新的煤电厂了。”张中祥表示,在这种调整下,预计到2040年左右,煤炭消耗会大幅下降。

未来电价是否会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更关注电价是否会随着碳成本的提高而上涨?

张中祥表示,从国家角度来讲,电价需要调整,需要让电价跟碳市场价格有个协调,生产端和消费端都需要发挥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非二氧化碳气体涉及的“碳”很难降下来,如果到达一个程度的话,再往下减的话减排成本陡增,可能对经济影响较大。张中祥指出,这意味着电力部门要承担更多责任,在达到零排放之后,未来还要有负排放来消纳非二氧化碳气体。

张中祥强调,在这个过程中,碳捕集与封存技术非常重要,目前该技术理论上讲得较多,但大规模使用成本过高。“如果把该技术作为保底技术,不至于让这些煤电厂过早的搁浅,同时也对经济影响不会那么大。”

三大因素影响碳定价

碳市场建设中,合理的碳价非常重要。碳价过低,将挫伤企业减排的积极性;碳价过高,也将导致一些高碳企业负担过重。在碳市场建设中,如何利用碳市场形成合理有效的碳价格引导企业减排非常重要。

张中祥认为,碳定价主要基于三个因素。第一,它是一个政策市场,政府发放配额的宽松对碳价还是影响较大;第二,覆盖的部门的多少和差异性。覆盖的行业越多,企业异质性也越大,企业减排成本之间的差距可能越大,相互间的碳交易会越多,则有利于在总的减排目标下降低总的履约成本,最大化发挥碳价格的激励约束作用。如果仅仅是电力部门,碳成本又不能向下游传导,那么碳价太高,煤电厂承担不起;但定价不高的话,又很难促进节能减排;

第三,跟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有关。CCER成本低。虽然国家规定的排放交易规则中允许使用,但发改委17年开始已经暂缓了这些项目的认证跟发放。

“我个人更倾向实施可操作性强的碳定价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者减少碳排放或者为碳排放买单。”张中祥强调,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既能解决碳减排问题,同时金融机构可开发碳金融衍生品,最终回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碳成本提高短期对企业有阵痛

制造业的碳排放量较高,作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有人担心碳成本的增加会影响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张中祥表示,对企业来讲,碳成本增加短期肯定有一些阵痛。但某种程度上也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的机会。

张中祥指出,政府出台政策既不能忽略企业可能的短期阵痛,但也不要被企业可能放大的情绪所影响。客观上企业都有放大环境政策影响其产能和就业的意愿,这在欧盟实施环境税收改革和碳排放交易和美国实施SO2交易时,影响的企业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最后的影响远远小于企业声称的。其实,环境成本、碳成本只是影响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转移的部分因素,营商环境、市场大小、生产要素成本、汇率等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甚至影响更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量实证研究并没有太多支持“逐底竞争”的。另外,碳成本提高影响制造业发展主张忽略全球都在行动这样一个现实。因为气候变化是全球问题,到目前为止全球140多个国家都承诺了碳中和目标,为此所有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成本增加。因为大家都在做,都在为此付出,而不是像以前只是一小部分国家在做,因此每个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跟以前也许没有什么差异。欧洲、美国等国家可能成本增长的更多,中国可能会因为技术进步快提高竞争优势。

我个人认为,中国承诺2060年碳中和目标远远超过国内所有人的预期,但是早承诺可以很好的把这个信号传达给地方、企业,让他们在经济、投资、技术、环境等方方面面有一个比较长期的综合考虑,把可能的影响和损失尽量降到最小。

对“碳税出台有信心

除了碳市场的建设,碳税也是促进减排的另一个重要的市场化手段。在碳市场建设加快推进的同时,呼吁中国推出碳税的声音也不断出现。

2013年6月,《环境保护税法》(送审稿)开始征求意见,并将碳税纳入其中。但由于各界对于是否将二氧化碳纳入环境税征收范围争议不断,碳税最终并未被纳入《环境保护税法》。

张中祥表示,选择碳排放交易而不是环境税/碳税与环境法有关。根据当时环境法,企业只有超标才违法。既然超标才违法,那么环境税/碳税要求排放任何一个单位都需要交税,显然不符合环境法。到2015年1月修改的环境法实施以后,严格意义上讲实施环境税才有法理基础。不过,实施环境税还需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设立环境税税目、讨论通过后才能实施,这些都需要时日,无法满足利用市场手段实现城市低碳发展迫切需要。碳排放交易是一个灰色地带,恰恰可绕过实施环境税/碳税碰到的问题。所以国家发改委2011年10月批准的7个低碳试点城市从2013年6月起陆续开始试水碳排放交易。

张中祥指出,201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环境保护税法,客观上讲,环境保护税刚开始是费改税,没有达到效果,环保税法明确,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被列为应税污染物,没有把“碳”包括进来。”

张中祥指出,考虑减排效果和行政执行成本问题,碳排放交易比较适合集中大的排放源。如果都是一些“点”、都是非常“小”的排放源的话,实施碳排放交易行政成本太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征税系统来征收碳税。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不断提高,需要所有人参与,所有部门行业都覆盖才能实现国家总的节能减排目标的时候,哪些实施碳排放交易行政成本非常高的部门行业就需要通过碳税来激励减排。我们已经有环境保护税法,再把碳纳入应税污染物,碳税也就出台了,我非常有信心。”张中祥强调。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侯润芳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陈荻雁

民众期货直播室(天天财经期货直播室)2

来源:中国新闻网

【民生调查局】

编者按:这里是民生调查局,见人所未见,调查民生之变。关注你想关注的、你没关注的,调查你想看的、未看到的。

中新财经4月23日电(记者 谢艺观)“人在德国,已经一周买不到油了,问收银员什么时候有,她说她也不知道。”这并不是段子,而是一位海外网友近日分享的经历。

受制于新冠肺炎疫情、极端气候、俄乌冲突等影响,国际食用油价格大涨,很多国家甚至出现食用油短缺的情况。那么,国内老百姓的“油瓶子”还稳吗?

北京市丰台区某超市的食品油售卖区。中新网记者 谢艺观 摄

囤油、改配方,国外遭遇食用油危机

联合国粮农组织4月8日发布数据显示,植物油价格指数3月环比增幅为23.2%,原因是葵花籽油报价上涨,而乌克兰是全球主要的葵花籽油出口国。

“葵花籽油和原油价格上行还导致棕榈油、大豆油和菜籽油价格大幅上涨,其中南美出口减少引发担忧为大豆油价格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撑。”联合国粮农组织称。

据路透社报道,乌克兰所处的黑海地区葵花籽油产量占全球的60%,而其出口量更是占全球的76%。

据外媒报道,由于葵花籽油短缺,英国商店最大的食用油装瓶商近日表示,其葵花籽油只能再供应几周。英国薯片、谷物棒等使用葵花籽油的食品制造商正在重新设计他们的食谱。另外,德国麦当劳也被迫更换其食用油,并建议特许经营商上调价格。

企业忙着更改食品用油,在法国,受价格上涨和潜在缺货风险影响,民众开始囤积食用油。根据法国零售业专业杂志《消费者周刊》援引独立数据报道,4月4日至11日期间,法国民众大量购买食用油,食用油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55%。

国内食用油价格小幅上涨

国外食用油价格疯涨,也让人们担心起国内食用油市场。

从数据来看,与全球食用油价格剧烈震荡相比,国内食用油价格波动较小。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食用油价格上涨6.9%,远低于全球食用油65.8%的涨幅。

进入2022年,目前国内食用油价格虽已连续多周上升,但整体幅度不大。商务部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显示,4月11日至17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内,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批发价格分别上涨0.7%、0.7%和0.1%。

另就36个大中城市食用农产品零售价格情况看,4月11日至17日,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调和油环比分别上涨0.7%、0.0%、0.3%和0.2%,同比分别上涨6.4%、2.9%、8.9%和8%。

北京市丰台区某超市售卖的鲁花油。中新网记者 谢艺观 摄

那么,目前食用油的实际零售价格是否有明显变化呢?

在北京市丰台区一家超市的食用油区,中新财经记者注意到,鲁花浓香大豆油5升装促销价102.9元。有消费者表示,价格比以前高了一些。

这点也得到了超市工作人员的证实。“鲁花的油价格确实上调了,应该是从上个月调的。”

不仅是鲁花一家企业,金龙鱼近期也在公告中表示:“2021年,全球疫情反复,同时受极端气候、能源危机等因素影响,原材料成本上涨幅度较大,公司产品平均销售价格随之有所上涨。”

不过记者近期走访调查发现,在超市中,亦有不少食用油贴上了促销标签,涉及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等,一些橄榄油、亚麻籽油等产品还在“打折”。

专家:国内“油瓶子”能够稳得住

“国内豆油、菜籽油等部分油种涨价,主要是国外原材料价格上涨,通过进口传导到国内,引起产品涨价,另不排除一些国内销售商跟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中新财经记者。

我国作为食用植物油的消费大国,长期以来,生产所需大豆、菜籽等农作物的国内产量无法满足全部需求,原料进口依存度较高。

以大豆为例,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9651.8万吨,进口依存度85.5%。而在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甚至突破1亿吨。

另从地方批发市场提供信息看,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疫情期间运费走高等也是引起近期国内食品油价格上涨的因素。

虽然国外食用油价格疯涨,甚至引发囤油现象,但在李国祥看来,这并不会导致国内食用油价格大幅上升,除了个别油种,国内油料市场供需相对平稳,国内食品油市场是能够稳得住的。

大豆、油料“保卫战”正在打响

虽然近年来国内食用油市场整体保持基本平衡,但有一个变化不得不警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产大豆播种面积1.26亿亩,较2020年减少2200万亩;大豆产量1640万吨,同比下降16.4%。

“黄豆种植亩产低,收购价不高,销量也不好,没有种其他作物赚钱。”此前有农民直言。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统计局曾做过调查,2018年双鸭山市大豆平均每亩净利润为负182.76元。

鉴于此,近年来国家也积极推行大豆种植补贴等,激发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如今国际环境突变,降低大豆和油料进口依存度,拿稳“油瓶子”,成为当务之急。

资料图:杭州市钱塘区江东村油菜花田。 黄慧 摄

一场大豆、油料“保卫战”正在打响。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扩种大豆和油料,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地方层面也把扩种大豆、油料当作“硬任务”来抓。

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为了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2022年,在全省继续实施玉米、大豆差异化补贴政策,原则上大豆生产者补贴每亩高于玉米生产者补贴200元左右。

近日,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1)》显示,今年,在国家扩大大豆种植政策有力支持下,预计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消费量均有所增长;进口量下降至9507万吨。

“从长远来看,随着国内大豆和油料增产,大豆油料产量会有明显提高,这将会降低进口依存度,进一步促进国内食用油市场价格的稳定。”李国祥认为。(完)

民众期货直播室(天天财经期货直播室)3

“股票行情不好,炒期货能够让人一夜暴富。”你以为这是真的,但事实上这是一个披着期货马甲的“杀猪盘”。

12月17日,裁判文书网发布了一则刑事判决书,案件涉嫌期货诈骗行为,不少人在此过程中被骗,有投资者不到一年亏掉300万-400万元。

贝壳财经记者发现,此案涉及风靡一时的“信管家”,以及新华期货、民众期货等未经证监会核准的平台。

投资者一年亏了三百多万,诈骗者非法获利近百万

罗女士是一位生意人,平常偶尔会关注股市进行投资。2016年9月,她通过一个QQ群认识一位名叫“豹哥”的网友。这位豹哥自称是股票分析师,常常会在群里发表一些关于股票的分析。

2018年12月,已经经过两年多埋伏的豹哥主动出击联系罗女士说股票行情不好,推荐做大宗商品,并把自己的投资收益给予罗女士参考。

在罗女士看来,豹哥对证券市场很有研究,他晒出的账户和信息也让罗女士得以安心。对此,豹哥给罗女士发了一个链接,罗女士在豹哥的几番引诱下在“易云宝”上下载开户。据罗女士表示,旗下的平台名叫“新华”,包含“恒生指数”和“原油期货”两种操作。

令罗女士没有想到的是,自2018年12月进入到2019年8月下旬退出,她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亏损了300万-400万人民币。

同样的事件还发生在麦女士身上。2015年麦女士认识了自称在华西证券工作的四川成都人罗长银,并在随后被拉入一个专门讲期货的微信群。同样的,经过麦女士的观察,她发现罗长银确实能够赚到钱,所以就跟着并按照对方教的方法开始炒期货指数。

在这个过程中,麦女士根据罗某给的二维码(打开是一个叫“信管家”的APP,后改名“易云志”),她从网页中下载了“新华”,“民众”等平台,主要买卖“恒生指数”的涨跌,每次充值1万-2万人民币。总共充值了11万-13万元,提现了4万-5万元,大约亏损5万-6万元。

罗女士和麦女士的案例并不是个案,根据裁判文书网判决书显示,仅李得超4人通过推荐客户就获利手续费提成近百万。李得超本人仅在2019年1-7月获得手续费提成42万。

金融杀猪盘骗术起底

山寨平台披着期货马甲,而骗子被包装成专业人士拉客,并以“虚拟盘”收益画饼诱导客户不断加码,然后再操控平台收割。

判决书显示,罗长银、李得超、张泳、孙金平等4人在公司未取得期货、证券经营资质以及个人未取得从业人员资质的情况下,成立公司为非法获利,为新华期货、民众期货等平台推荐客户,赚取高额手续费。案件涉嫌期货诈骗行为。

据了解,新华平台、民众平台主要是做期货合约的,品种包括黄金、原油、恒生指数等,而罗长银和李得超等4人和平台是代理关系,即他们发展客户,客户在平台注册并注入资金进行操作,平台会根据客户操作次数提取手续费按照比例返还给他们。

具体来看,罗长银和李得超等人自称是股票分析师或从事投资的专业人员,通常借助网络上股票分析和新闻,在QQ群或微信群中把自己包装为资深人士,通过长期的潜伏给自己树立一个值得信赖的形象。

据罗长银供述,2018年他和李得超等3人成立了四川鸣鹿科技公司,主要工作就是推荐客户去他们合作的新华、民众两个平台上炒期货,如果客户在这两个平台上投资,平台就会给他们返钱。

他们把自己包装成“老师”的身份,在新闻和股票栏目上去找一些股票分析和股票新闻,然后发给他们的客户,让客户觉得他们比较懂股票,引诱客户在这两个平台上操作,平台会给他们发虚拟盘及虚拟盘的账号,进而让投资者产生自己收益的假象。

当期货涨了他们就把收益截图发给客户,让客户以为他们炒期货赚钱了并信任他们,从而更加遵从他们的指示进行操作。还可以等到客户注入更多资金后,操控平台令其亏损,或是对原油期货进行平仓,让投资者以为是自己投资失败,而不是自己被诈骗了。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获取高额手续费。比如,平台以美元或港元进行投资,客户投入的是人民币,按照1:7.7换算成美元。客户操作400美金(3000元左右)是一手,据其口述,客户每操作一手,平台提取客户34美元(260元左右)或200港元。

判决书显示,从2018年底成立公司到2019年12月李得超因涉嫌诈骗罪被刑事拘留,4人收取的手续费提成达97.84万元,其中李得超1人非法获利41.63万元。

幕后公司也被公安查处 如何防范虚假金融平台

令人欣慰的是,在李得超作为代理人被查之外,“民众期货”平台母公司也疑似被查处。

今年5月,山东政府及公安机关通报了10起典型案例,其中就涉及非法期货经营。2017年10月,刘某军以个人身份在香港注册成立“香港元泰金融有限公司”,并以该公司名义在香港民众期货有限公司开立期货交易账户。

此后,刘某军使用“信管家”交易软件在互联网设立交易平台及手机APP,在济南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发布广告,发展代理商并通过代理商招揽客户到该交易平台进行香港及境外期货交易。

截至案发,刘某军利用其实际控制的济南持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展上海、青岛、潍坊等地代理商100余个、为客户开设账户6000多个,非法所得499万余元。

2019年11月,成都公安通报了一起大型期货诈骗案,同样的,也是在“信管家资管平台”下载新华证券、远大期货、元大期货、日发国际、保利新湖等平台购买期货。投资者袁先生在一年时间内陆续亏损310万元。

2018年11月,中国证监会官网通报,深圳南山警方破获特大“虚假期货交易平台”诈骗案,涉案金额超过10亿,被骗人数初步估计近7000人。一家名为广东创意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的公司,打着文化交易所的幌子,将一些子虚乌有的文化艺术品以期货的形式挂在其交易平台上进行虚假交易。

对于投资者来说,防范非法的期货交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投资前注意核实相关机构的经营资质。依据《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中国证监会对期货市场进行集中统一监管,未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组织期货交易及相关活动。设立期货交易所或公司,应当经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经许可才可以开展业务。

此次涉案的“新华期货”“民众期货”等平台均未经国务院批准或者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而且诈骗也主要是以大家都不熟悉的“香港恒生指数”进行交易,在大陆很难得到证实。

如何防范那些山寨版的金融平台的杀猪盘骗局?

目前期货交易所国家认可的只有4个,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第一个交易所主要包括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产品,后面三个主要是针对商品期货交易。

根据中期协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在经营的期货公司共有149家,山东港信期货近期获得证监会核准,将成为第150家期货公司,这也是证监会继2008年核准中银国际期货成立后,12年来首次发放国内期货公司牌照。

其次,期货投资风险本身远远大于股票投资,因此正规的期货交易门槛较高,对保证金的收取有严格规定;第三,投资者要注意的是,不法分子常常编织种种理由要求投资者将保证金存入私人账户,这往往是非法期货交易行为的重要特点。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张彦君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注: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站立场。